内地全力以赴保障香港供水
内地对香港的供水工程近来受到部分香港反对派的恶毒攻击。回顾当年东深供水工程的修建历史,可以看到内地为保证对香港供水,做出了巨大牺牲。
二战后香港经济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增加以及工业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高度渴求——1935年的100万香港居民,淡水需求量为270万立方米;到1960年时,300万香港居民的生活和工业用水量已高达1.1亿立方米。而此时香港的淡水供应主要依靠几座大型水塘(水库)。1959年建成大榄涌水塘后,虽然全港水塘容量提升到4500万立方米,但平均每人每日供水量仅有41升,只够应付基本生活需要。
雪上加霜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华南地区出现大面积干旱。严峻的现实让港英当局意识到,单靠兴建水塘存储雨水,连饮用水供应都无法保证。此时内地也注意到水荒对香港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末,港澳办主任廖承志就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引东江之水供应香港,以救香港同胞之急”的想法。1959年2月,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陶铸与港澳知名人士议定由宝安县(深圳市的前身)建设水库,在满足自身用水的同时,也向香港提供淡水。
1959年11月15日,位于宝安县深圳镇的深圳水库修建工程正式动工。当时除了少数压土机之外,取土运土几乎全部都是靠锄头、铁锹、肩挑和手推车。修建水库的主力是来自全县13个人民公社的两万多名社员。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仅用了99天时间,深圳水库大坝主体工程便告建成,获得“百日堤坝”的美誉。深圳水库建成后,积水面积60平方公里,库容量达到4500万立方米,是当年宝安十大水库建设中工程量最大的水库。按照香港媒体的统计,当时深圳年用水量只有73万立方米,因此修建深圳水库的主要用途就是保障香港用水。
1960年3月深圳水库刚建成,4月15日,时任港督柏立基就主动派代表到深圳与宝安县协商向香港供水的问题,其急迫心情可见一斑。1960年11月15日,港英当局与广东省政府达成协议,每年由深圳水库向香港提供50亿加仑,也就是2270万立方米的淡水。每千加仑水仅象征性收费人民币一角。
供水协议签订后,在香港各界引起热烈反响。11月17日,《星岛日报》称,“本港三百万市民,不论国籍立场,咸认此举对于香港的供水情况,是深具价值的辅助……数十年来,威胁港九市民生活的是食水问题,预料缺水的恶劣情况将获得改善是必然的。”
1965年3月1日,深圳水库开始按供水协议向香港供水,每年供水量定为6820万立方米,比香港几大水塘的容积总和还要大。但港英当局对内地的提防之心并没有减弱,为避免在供水问题上“受中共钳制”,不惜花费巨资搞“供水多样化”。港英当局陆续兴建了万宜水库、船湾淡水湖等大型水库,进一步扩大香港的水库容量。同时香港还投入极大精力发展海水淡化工厂,但其成本比东深供水的水费高出6倍。美国也掺和进来,甚至表示愿意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推动香港发展核能海水淡化厂,以防止受内地供水的制约。这些花费巨大的超级水务工程,在香港经济尚未腾飞之前就相继完成,英国背后的心思不言而喻。出于对东江水“内陆背景”的疑虑,后者占香港淡水总需求量的比重并不高,港英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末还宣称建成“自主供水体系。”
然而香港经济发展迅猛,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1984年签署的《中英联合声明》已经确认了香港回归的前途,港英当局承认花巨资继续维持独立的供水体系已无必要,因而逐渐提高东江水的供应量,到1991年时,东江水的占比已经超过80%。与此同时,东深供水工程先后进行3次扩建和1次改造,对香港的供水能力从开通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高到现在的11亿立方米,足以满足香港方面的需求。
但在这些数据的背后,却是东深供水工程沿线为了保护水资源的质量,做出的巨大付出。例如河源市的新丰江水库是供港的主要水源地,在工业、旅游及林业等方面的发展均受到限制,此外还投入重金整治全市河流。1991年广东遭遇大旱,为确保对港的供水充足,东莞、深圳的供水量大幅削减。然而当时香港依然有浓厚的“恐共”氛围,港英当局并不想在饮用水问题上过分依赖内地,以防“遭到中共的政治敲诈”,因此对于深圳水库的态度可谓“又爱又防备”。
1963年港遭遇史上最严重的干旱之一。眼看“靠天吃饭”的水塘相继接近干涸,港英当局甚至派出飞机播撒干冰试图人工降雨,但也未能成功。根据当时的档案记载,1963年5月香港被迫实行严格的供水限制:从5月2日开始,每天仅供水3小时,5月16日改为每两天供水4小时,6月1日甚至变成每4天供水4小时!在严峻的缺水形势逼迫下,当时香港社会的“节水”措施几近变态:港口停止向外来船只提供或出售饮用水;医院宣布暂缓慢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城市居民大量食用罐头食品,以减少煮食用水的需求;还有学校干脆取消体育课,以免增加洗澡的次数;平时尽量不穿白色衣物,因白色不耐脏……唯一兴旺的是水桶行业,因为所有家庭及各行各业都需要以水桶作盛水容器,当时可装50加仑水的大铁水桶销量最佳。香港居民们在供水日全家出动排队打水成为常态,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水,发生争抢乃至械斗等情况并不少见。
关键时刻,还是内地伸出援助之手。尽管宝安县同样遭受严重的旱灾,但深圳水库还是在原协议基础上同意增加60亿加仑对港供水。得到广东省政府的批准后,港英当局还先后出动14艘巨型油轮从珠江口运载淡水,缓解香港供水紧张局势。但这些显然都不是长久之计。
为彻底解决用水问题,港英当局向广东省政府提议,研究修建从东江引水补给香港供水的“东江-深圳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实际是将与深圳有分水岭之隔的东江水引入深圳水库。它需要先把东江支流石马河筑成人工运河,通过八级抽水站逆流把河水由下游抽回上游,再注入雁田水库,然后挖掘人工渠道引水至深圳水库,最后经横越深圳河的水管输港,其工程量之大可以想象。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拍板,东深供水工程的建造方案最终敲定。
东深供水工程从1964年2月20日正式动工,到1965年2月就已宣告竣工,香港工务司官员邬利德参观后也表示,难以想象如何在一年内完成这项浩大的工程。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政府关心香港同胞、支持香港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这项工程由中国政府承担全部工程的设计和修建,并负担全部费用。(摘自《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