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84 更新时间:2019-11-04

路边的蔷薇花

——读《奔跑的拖拉机》有感

◎周新民

        《奔跑的拖拉机》是杨光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整部小说不论是从立意、构思上看,还是从情节、语言上看,处处透露着作家的鲜明特点:不刻意追求奢华,却显大方自然,棱角分明的外表下,恰到好处地嵌入几分细腻委婉。
        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如何能艺术地再现客观生活,既是作家自身追求的艺术目标,也是评价小说艺术水准的标尺。毫不夸张地说,《奔跑的拖拉机》准确而艺术地再现了改革开放后,因时代的变迁给基层百姓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立体化的,对所有的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是一个触动。小说借助苏济阳、苏星兄弟二人的人生命运生动而准确地再现了那个时代。 
        从大处看,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从小处看,个人心态,处事准则。在反映客观生活和社会变迁上,作家把握得分寸得当;在故事情节的布局构思上,主线分明,副线交映而浑然一体,将现实生活来了一个艺术性地翻版;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苏济阳、苏星、高秀兰、刘念香等等都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合上书本,他们就好像一一站在你的眼前。
        文学作为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一个分支,必然是时代的产物。任何一部作品,只要能称之为艺术品,也必然镌刻着时代的烙印。但作品本身能否准确地反映那个时代的客观生活,既是作品本身艺术水准优劣的外在尺度,也是作家自身创作能力的体现。
        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那么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肯定也是无限多样的。之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键是因为客观生活中对于哈姆雷特的所作所为,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评价,人们是也必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这个社会和他人,所得出的观点与认识也必然是不完全一样,甚至是完全相反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在《奔跑的拖拉机》中,都是借助父亲的关系,苏济阳成了公社拖拉机站的临时工,面对社会变迁,不等不靠,更不是一味抱怨。从自己买车跑运输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的踩出一条幸福之路。
        苏星则是供销系统的正式职工,初期是顺风顺水,后来在改革的大潮中成了下岗人员。迷惘过,努力过,最终生活得是一地鸡毛。
        从表象上看,苏济阳一向坚毅、灵活有担当,苏星则是见风使舵且品行不端,虽然已有醒悟却难逃厄运。小说本身展示给读者的确实是这样的文本理念。其实,假如读者稍作留意的话,应不难看出作者也想在主线之外特意刻画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场景。作为副线,小说中也提及了边玲的提干,苏涛的发迹等,因为种种原由,作者自己也没去探讨小说自身所显示的生活背后本质的东西。
        鲁迅笔下的未庄,除阿Q之外,还有大多数人过着尚能自足的生活,鲁迅非要刻画出阿Q这一形象,借以展现数千年的封建礼教和现实生活的压迫,使得底层百姓麻木、愚昧却又狡黠、可怜;杨光路笔下的槐树庄,除苏济阳外,还有大多数人过着随波逐流的日子,面对社会的变迁,他们未能像苏济阳那样踏着时代的节拍,踩出一条星光大道,难道仅仅是缺少胡局长这样的伯乐?
        赵树理笔下的三仙姑,一身愚昧习气,满脑陈腐思想,置身于时代的变迁中,虽然是百般无奈,也只能融进社会的变革中,撤走香案,换掉花鞋并不显半点的修饰与夸张;杨光路笔下的刘念香,面对丈夫的花心和下岗再就业,从容应对,大度担当,最后还成了一名大型拖拉机手,确实给人一种为文造景的嫌疑。
        当然,一家之言,难撼文章千古;瑕不掩瑜,终为实至名归。《奔跑的拖拉机》作为一部长篇小说,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优点,无论是人物心理的刻画,还是细节场景的描写,都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画面。年轻时的苏济阳去高秀兰家吃饭,婚后买拖拉机跑运输,春节后踩高跷,处理养父的后事;苏星与刘念香的相识相爱,与边玲的出轨,水果摊的风波,小嫂子的诱惑,一桩桩生活琐事的准确再现,让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准确、艺术地反映客观生活这一尺度内,小说自身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多角度、立体化、惟妙惟肖地描摹了一幅地域鲜明的时代图画,这是《奔跑的拖拉机》这部小说的整体特征。文本表象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已无需赘言,或许是因为内在立意太过明确,或许是因为外在环境纷扰复杂,在我看来,小说自身所描写的表象背后必然有的深层本质,作家并没有去刻意提炼。我想,这大概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原因。
        就中国现当代文学而言,时至今日,以农村、农民为题材的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一个光彩四溢的百花园。漫步园中,如果说门口不远处那个开满洁白花朵的高大刺槐是鲁迅的作品,院子中间那簇耀眼却有几分羞涩的菊花便是赵树理的作品。
        当你仰视刺槐的高大,赏析菊花的秀丽时,也一定会被路边那丛蔷薇花所吸引。它朴实平淡,却清新大方,一大簇一大簇地开满生命的活力,自是一种别样的幽香飘逸在这满园花丛间。这就是杨光路的作品,它已经成了现当代文学园地里不可或缺的一员,因为它记载的是历史,承担的是希望,展示的是勇气。
        因此可以这样说:杨光路是文艺大道上的路标,也是文学青年学习的榜样。   (完)作者单位:太平街道庙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