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赜华夏文化,解析汉字密码——《汉字的故事》读后
◎王长民
传说黄帝臣仓颉有四目,可通神幽,创造汉字。“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 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说文解字·叙》)汉字兼备形、音、义三要素,即具象形表义、形声相益的特征。汉字的发明是中国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华夏文化历经几千年而不衰的“护法神”。当然,我们知道,汉字绝非一人所造,也非一时所造,而是历史中不断演化形成,包含了先民的集体智慧。一笔一划,都有故事。
清人经学昌明,首在小学之功。群儒倡言,解经必先识字,因声而求义。端赖金石学兴起,加之晚清殷墟契文发现,汉字研究如虎添翼,驶入快车道,取得重大成就。胡适有一名言,“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从字形演化、构造,我们可追寻古人生活与思维的踪迹,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诚哉斯言!
每年收到师友赠书几十本。收到后均会翻看一过:有浏览,有泛读,有精读,更有常读常新者。前不久,奉到挚友王铁钧兄大作《汉字的故事》。拜读之后,益我良多。王铁钧,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名师,精研古汉语,熟谙中国传统文化。年甫而立,即有《诗词写作入门》《汉字里的中国》等专著,耆旧名达多有嘉许。作者于 2013 年在豆瓣阅读开设专栏,讲解汉字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深受读者喜爱,阅读量突破 15 万。《汉字的故事》正是其专栏文章的结集。出版前, 作者对内容做了精心修订,使得全书更加清晰流畅,富有可读性。
全书分六类:勾勒时间轮廓、传达心灵寄托、探寻历史脉络、感受岁月变迁、诉说世间温情、传承文化精神。每类分若干篇。凡释一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还原文字所具之象,字字串联,以类相属。古代农业社会里,水、旱、蝗是造成歉收乃至绝收的三大灾害。殷商时期就有焚蝗保收的举措。
“秋”字承载着先民对蝗害的沉痛记忆,增加“禾”部。“秋” 是删去原象形部件,可谓完全改头换面了。秋天除丰收外,还因万物凋零,有一层消极意味,所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也。故而古来悲秋诗文之作,俯拾即是。但“反弹琵琶”者亦有之,唐刘禹锡“我言秋日胜春朝”,《秋词》千古传诵。作者围绕“秋”字,抉幽阐奥,如线穿珠,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提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复兴业已上升为国家文化战略。借此东风,出版了大量关于汉字文化方面的图书。同名异书者,无虑几十种。王铁钧《汉字的故事》多取常见汉字进行解析,以时间为轴,纵向考据某字的历史发展变化;横向举一反三,由一字而系连多字,辐射式解读。剥茧抽丝,多所征引,简洁而不失深度,挖掘汉字背后的故事。一经上市,广受读者喜爱。实属同类书中之翘楚,特予以推荐。相信读后能带给大家快乐和思考。作者系回河街道南陈村人
《汉字的故事》,王铁钧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年 7 月出版
内文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