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人民 增强“四力”
◎齐建水
前段时间,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让人大有醍醐灌顶之感,深受鼓舞。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将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产生深远影响,对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坚决抵制西方文化侵略,增强国际话语权,打赢意识形态“没有硝烟的战争”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给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发贺信,再次倡导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承担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四力”,以优秀的文艺作品来记录新时代、抒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为全国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殷殷期望、重重嘱托,为我们奋进前行提供了根本遵循。下面就扎根生活、增强“四力”谈些学习心得,跟大家一起交流。
一个文艺工作者,要想创作出精品力作,增强“四力”是前提和基础。所谓“四力”,就是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四者是一个内涵丰富、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既是文艺工作者构成本领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本领能力的方法途径。
一、练好脚力,投身社会实践的“大熔炉”
增强脚力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到生活中去检验创作成果。脚力是源头,眼力、脑力、笔力归根到底要从脚力中得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这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是人民生活的典型反映。古今中外,能广为流传的伟大作品无一不来源于生活。即使是荒诞剧、神话传说、寓言童话作品,想象力再丰富也离不开社会生活,离不开客观世界。一个好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人民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及时从快速变革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第一手真实创作素材。一棵大树要想茁壮繁茂,就要深深地扎根大地,汲取营养,只有咬定青山、立根岩土,才能“任尔东西南北风”,屹立不倒。
脚力强不强,决定了一个作家文艺家能够走多远,决定了作品的质量能够攀多高。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以情动人,就在于其中凝聚着、饱含着、燃烧着强烈的思想情感,而这种情感的产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它必然来自于创作者的生活实践和生活体验,是对生活的有感而发,是对生活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在一定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造”出来的,而是“跑”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都会笔下生根,笔杆子才稳健,笔尖上才有力量。
那么如何增强脚力呢?
首先,脚步要勤,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前沿阵地。你对生活越贴近,你的观察、感受就会与生活越一致,你的描绘和塑造就会越精准,你的作品就越会引发受众的共鸣和认同。因此,要增强脚力,就要勤跑基层,扑下身子到生活深处,接受生活的浸染熏陶,像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深入基层一线和改革开放发展前沿阵地,走进人民中间,关照生活深处,聆听新时代的声音,反映新时代的巨变”。
第二,脚跟要稳,要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一旦离开人民,文学艺术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既然我们创作的主体和主角都是人民,那么我们就要坚持鲜明的人民立场,真心实意地拜人民为师,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
第三、脚印要深,做到真情投入重实效。深入生活需要察实情、动真情、重实效,做到身到心到,决不能心不在焉,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雨过地皮湿,甚至一叶障目。要真正把握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理想和期待、艰难和困惑、爱和恨、存在和死亡等等,与群众同忧,与群众同乐,以现场的感动增加作品的思想力量,以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厚谊,使自己的作品有道德、有温暖、有引领。
二、增强眼力,练就洞察世事的“聚焦镜”
眼力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分析能力、辨别能力、判断能力。要擦亮眼睛,善于观察、发现、判断、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洞察本质,从众说纷纭的争议中明辨是非,从快速变化的实际中把握规律。
创作者的眼力决定了作品的分量,能不能在生活中发现典型、发现重大题材、发现写作细节,发时代之先声都需要眼力。眼力既是创作者才华的展现,更是其观察生活、把握时代变迁的能力和体现。
那么,如何增强眼力呢?
首先,要始终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创作者的眼界,决定作品的境界,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我国当前已跨入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时代,只有真诚地直面当下火热的生活一线和社会群体的生存境况,既见人之所见,又见人之所未见,在现实生活中聚焦和挖掘人性的善恶美丑,才会赋予作品撼人心魄的力量,唤起人们的反思和良知,扬起向着幸福美好新生活进发的风帆。
第二、要提高阅读生活能力。以小见大是文艺家作家专业素养的外化,表现为创作者对生活的敏感度和发现力。鲁迅先生曾说:“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优秀的作品往往通过生活中的某一个方面、某一个点线,由平凡细微的事情来展现重大主题和思想内涵,因此,我们要努力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捕捉问题实质的能力和筛选分辨信息的能力,学会解剖麻雀,“善于在幽微处发现美善,在阴影中看到光明。”。
第三、要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产生艺术的土壤。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厚积薄发”是历来创作者的经验之谈。生活积累越丰富,记忆表象越全面,艺术想象越自由。作为一个文艺创作者来说没有一段时光是白费的,没有一段生活经历没有意义。要留心观察生活,积累需要记忆,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很有必要。
三、增强脑力,打造清醒辨析的“提纯机”
增强脑力,就是要增强政治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坚持正确创作方向,保持清醒头脑,深入思考、提炼所见所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要真正成为“灵魂的工程师”,就必须努力增强脑力,深入思考,对发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认真鉴别,去伪存真,去粗存精,明确认识“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并不是对生活的简单描摹,机械映照,需要艺术地对生活进行体验,进行艺术雕琢,所以人们常说:“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文艺创作时,要对生活、对人性进行深入思考,仔细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注重作品思想深度广度。
那么,如何提高脑力呢?
第一、要锻炼思想的深度。优秀文艺作品只所以能够给人以心灵归属感,就在于它能够敏锐地发现和艺术表达时代精神,让人体会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家与国、今天和过去的血肉联系和精神共鸣,文艺创作的主流是弘扬人类良知,求真向善爱美,即使是揭恶描丑,目的也应该是惩恶扬善,刮骨疗毒。
要敏锐地发现、精确地提炼、艺术地表达,其背后一定要有深厚的思想做支撑。要提高思想高度,就要认真学习哲学和社会科学,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人民立场,在学思践悟中修炼自己,不断锻炼自己的思想深度。
第二、要提升艺术高度。作品的大在于境界的高远,作家艺术家的伟大体现在认识的透彻、体悟的真实细腻和独到、人格的完美。作品不能缺少艺术之美,写作者要增加脑力,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呈现能力,在创作中用艺术的方法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改造、升华,使之充满艺术性,增强感染力。
第三、要拓展视野的宽度。一个好的写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这就决定了创作者应该是一个“杂家”。文学创作的生命在于细节,而细节来源于你的细心观察、你的敏感留意、你的不断积累。细节掌握得多了,会让你举一反三,促进你发散思维,哺育你的想象力,增强你的脑力。
四、增强笔力,锻造创作创造的“金刚钻”
增强笔力,就是要把提高作品质量作为文艺创作的生命线,创作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好的笔力是出好作品的基础和关键。无论是脚步力、眼力,还是脑力,最终的成果都体现在笔力上。笔力如何,是检验一名创作者、一部作品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那么如何增强笔力呢?
一是要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真情,校准笔头方向。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古往今来,那些经大浪淘沙而更显醇厚的传世经典,无不是创作者始终把老百姓的冷暖放在心上,把万家的忧乐倾注笔端,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为民情怀。常怀亲民之心,笔下才能有魂;笔下有魂,作品才有精神。只有心里装备着人民,用诚心创作出的艺术形象才能打动人民。人民对文学作品的评价是检阅作品的重要标准,人民的需要是文学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无愧于人民就是要求文艺家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创作态度进行创作,而不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激浊扬清,正本清源,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
二是要有一颗给人民奉献温暖和光明的善心,在世间“布道”。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我们:“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开展文艺创作,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文艺工作者要牢记这一嘱托,心存善意,用文字和艺术形象在世间“布道”,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动做一些疏导和化解矛盾工作,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人向善,坚决抑制低俗庸俗媚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用健康向上的文艺作品和做人处事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引领风尚。
三是要通过刻苦修炼,练就一支守正创新的“生花妙笔”。作家的笔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锻炼出来的。可以通过学习和苦练,掌握和运用各种叙事手法和艺术表现手段,达到对生活体验的精准描写。要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特别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的滋养,充分遵循创作规律,耐住寂寞,淡泊名利,勤奋创作,提高艺术技巧,把印染于脑海、积淀于内心的生活色彩鲜活地呈现出来。要坚持守正创新,重点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掌握新知识,开拓新视野,从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发现创作主题、捕捉创作灵感,深刻反映新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新时代的精神图谱,讲好中国故事,让文艺创作源泉充分涌流,做到笔下有神,新风劲吹,努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创造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精品力作,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总之,脚力是源头,只有增强脚力,才能身临其境,贴近生活;眼力是摄取,只有增强眼力,才能在所发现,捕捉到创作灵感;脑力是升华,只有增强脑力,才能对所遇所见进行辨别、提炼和升华;笔力是呈现,只有增强笔力才能把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的成效呈现出来。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是党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对广大作家艺术家提出的要求,也是作家艺术家必备的基本素质。我们文联是党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的职能,必须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初心使命,带领全区文艺工作者切实提高认识,深入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努力增强“四力”,勤奋创作,为繁荣我区文艺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作者单位: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