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46 更新时间:2020-02-19

北京的解渴生命红

        5年前的今天,一条江龙,带着使命,从丹江口出发,出陶岔、过哑口,飞渡槽、钻暗涵,长途跋涉1276公里,奔流赴京,为北京解渴。
        不可否认,在水资源方面,过去的北京城一直过着紧巴巴的日子,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河道常年断流、湿地萎缩、井泉枯竭……南来之水,让北京在用水方面大大“缓”了一口气。
        5年来,52亿多方南水,超过1200万京城百姓尝到了它的甘甜,北京平原地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近3米,6亿多方来水存入大中型水库“休养生息”,郊区部分山泉出现复涌,百姓家门口的河湖水清岸绿……南水提高了北京城市供水安全保障,改善了城市居民用水条件,为北京赢得了宝贵的水资源涵养期,有力支撑了北京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
        北京曾经多河富水,“掘地成泉”。但随着气候变化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人均水资源量仅有100立方米左右,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警戒线。
        如何让居民喝上高品质的放心水?位于花乡桥南的郭公庄水厂最有“发言权”——南水进京后进入的第一个自来水厂就是这儿。
        郭公庄水厂是一座为南水而生的水厂,也是目前国内制水工厂链条最为完整、水处理技术最为先进的水厂之一。
        南城居民王满仓喝了大半辈子地下水,过去家里用的铝制水壶常常滋生水碱,需要定期用凿子铲碱块,每次都能铲出一小堆儿,有一次他用力过猛,竟把铝壶杵了个窟窿。自打南水进京,郭公庄水厂开始为南城地区的居民送去制好的南水,5年了,换了新水壶的王满仓再也没摸过家里的凿子。
        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的工程图可以看到,南水入京后,从大宁调压池兵分两路,一路沿西四环暗涵北上,至团城湖调节池;另一路向东进入南干渠,沿南五环、东五环、北五环建成了一条地下输水环路。这条被“称为“地下五环”的输水管线,沿途还延伸出许多支线。
        如今,南水的供水范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以及大兴、门头沟、昌平、通州等部分区域,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由100立方米提高到150立方米,提升了50%,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区域的用水紧张情况得到缓解。
        南水进京前,作为北京最大的地表水源地,密云水库是京城百姓最依赖的“大水缸” ——北京人每喝3杯水,就有1杯来自这里。这是北京城的兜底之水、生命之水。
        密云水库堤坝上,有一座黑色石碑,上面标注着水库的历史最高水位线:1994年的153.98米,当年水库的蓄水量达到33.58亿方。但是仅仅过了10年,密云水库就遭遇了最“干渴”的一年,蓄水量不到10亿立方米。从此,“大水缸”明显入不敷出。
        南水的到来,让密云水库重新焕发生机。
        南水进京后,密云水库停止向城区供水。2015年9月11日开始,南水从团城湖调节池出发,沿京密引水渠奔行103公里,经过9级泵站加压,“爬高”100多米,向密云水库反向输水。
        4年多来,密云水库总共“喝”进4.5亿方南水。
        近年来受降雨和上游来水的影响,密云水库的蓄水量快速增加,从南水北调进京前的8.4亿方不断突破新纪录,截至今年11月,水库蓄水量已突破26亿方。
        如今的密云水库,原先裸露的河床浸入了水面,中央的20个小岛已经淹没了一半,有的只露出一抹黛色的山尖。
        密云水库反向调蓄工程除了给京城“大水缸”存水,还在向潮白河水源地、怀柔区水源地及海淀山前地区回补地下水,有效促进了密怀顺水源地地下水资源的涵养修复。
        地下水位回升效果最显著的,要数密怀顺水源地,密云水库反向调蓄工程自2015年9月启用至今,已向密怀顺水源地回补地下水4.15亿立方米。补水区域地下水位与2015年第一次补水前相比,监测井地下水位平均升幅22.08米,最大升幅32.77米。
延庆区井庄镇艾官营村村民张怀恩还清晰地记得,今年春天,村里宝林寺河中6孔泉眼复涌了。那是20多年久违的地下泉水啊!在水位不太深的地方,就能看到泉水由下往上翻滚,将泥沙翻起的样子。
        3000年前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北京城,在经受了严重缺水的考验后,将更加珍惜每一滴水,用好每一滴水,让这座城市和2100万栖居其间的市民,持续得到水的润泽。(摘自《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