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95 更新时间:2020-02-19

慈禧和溥仪都爱吃的天福号

        始创于乾隆三年(1738年)的天福号,距今已经有280年的历史。欲说天福号,先说盒子铺。
        老北京人管猪肉熟食店叫“盒子铺”,其字号多为“某某斋”“某某楼”或“某某号”。在字号牌匾的两侧屋檐下,有时还挂两块匾额,其匾文常书“肴核”“仪仁”,门前的对联多为“名传燕市,味压江南”,表明所售食品质量上乘,四远驰名。
        “盒子铺”名字的由来,自然与“盒子”有关。其盒多为圆形木制,直径约一尺,高约三寸,上着红色油漆,画着金漆花纹。掀开盒子盖,盒底有木托呈花瓣形,共分五瓣,当中一瓣如花心,将酱肉、香肠、小肚、酱肝、酱心及诸种熟肉切丝,分别放置。也有一种盒子内分八格,一份盒子放有八种猪肉食品,故名“猪八样”。切盒子里所盛的熟肉丝时,难免剩下肉头儿或刀法欠佳而不合格的粗肉丝或碎肉,用“抄子纸”包成漏斗状的包出售,名为“盒子菜”,虽然是下脚料,但也颇受百姓的喜爱。
        老北京的盒子铺多是山东人开设经营的,但在烹任的口感上很考虑到顾客的需求。比如熟食,除了前面说的酱肉、小肚、香肠外,还有熏鸡、鱼冻儿、炸丸子什么的,当然这些很多要到盒子铺里去买了。盒子铺的布局很讲究。栏柜将店堂一分为二,前一半放玻璃柜橱,其中陈列着盛在蓝花瓷盘里的各种猪肉熟食品  ,栏柜的后面砌一砖台,上置一个高约三尺,直径一尺多的柳树桩子,充作菜墩,也正因此,后一半店堂的天花板要比前面的高一块。顾客选好几样食品后,由伙计立即从柜子中取出,沿砖台后的阶梯拾级而上,面临菜墩一一过秤,计价,并切成薄片,最后用鲜荷叶分类包好,交与顾客。
        老北京的盒子铺中,最有名的当属东四牌楼的普云楼、前门外的天盛号和福云楼,以及本文的“主角”——天福号。
        晚清学者崇彝在《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中记载:“西单有酱肘铺名天福斋者,至精。其肉既烂而味醇,其他肉食类毕备,与其他诸肆不同,历年盖百余矣。后因内容复杂,有伙友出号,于其旁开一号,亦名天福,因之涉诉数年,今始改名天福春记。”这段文字似乎告诉我们,早年在西单叫“天福”的酱肘铺除了天福号,还有天福斋和天福春记,亦有学者说天福号就是天福斋,现今已难以考证。
        天福号的创建者刘凤翔亦是山东掖县人,他来到北京后,在西单牌楼的东北角开了个酱肉铺,原本是个一间门面,上有一层小楼的猪肉铺,同时也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熟肉制品。他在酱制的工艺上十分用心,采用茴香、花椒、砂仁、豆蔻、桂皮和白芷等香料,再加上陈年老汤和上等黄酱煮成。其中陈年老汤系用数十年的肉汤,十分重要。刘凤翔酱出的肘子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外皮色泽紫红发光,肉烂到入口即化,味道极美,但由于他的店面小,无名无号,所以虽然尝试过的顾客大多“回头”,但生意总是做不大。
        据说刘凤翔有一天到集市去进货,路过一个旧货摊时,见那里横着一块旧匾,上面用颜体楷书写着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福号”,刘凤翔觉得“天福”二字有上天赐福的意思,非常吉利,正好可以拿来用作自己店铺的店名招揽客人,于是他买回了这块旧匾,稍加修整装饰,就悬挂在小店的门楣上了。
        真正让天福号成为天下驰名字号的,是一位“贵人”——慈禧。 虽然现如今很多店铺动不动就宣扬自己与乾隆或慈禧有过一段故事,但其中不少是杜撰,而人家天福号则是真有其事。有一位住在旧刑部街的朝廷官员经常买天福号的酱肘子,这个官员很可能是内务府的,有一次他让天福号精心加工制作了几个酱肘子献给慈禧,慈禧吃了,觉得又酥又软,且肉烂不腻不塞牙,非常满意,便派人到天福号,要他们按时往宫内送酱肘子,并赐给他们一块腰牌以便通行。那年月只要能沾上个“御”字,都等于是一步登天了,所以天福号一下子”名声大噪。
        不仅慈禧,当时清室很多王公贵族都是天福号的“铁杆粉”,其中有一位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他虽然喜欢吃西餐,但餐桌上必有酱肘子这道菜,而且据说被特赦回京后没几天,就骑着自行车去天福号买酱肘子吃了。(摘自《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