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94 更新时间:2020-03-09

雨水过后话惊蛰

◎肖端良

        春寒乍暖,乍暖还寒,二十四节气从来都是次第运行,不曾有半点耽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雨水,裹挟着诗韵还未走远,惊蛰,就已经多情地向大地伸出了橄榄枝。如果说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性情最温和的节气,那么惊蛰呢,恐怕是二十四节气里最富诗意的节气吧。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公历每年3月5日、6日或7日。其意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者,藏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其实,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是天气变暖才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
        惊蛰,历史上原本被称为启蛰,为蛰虫开始活动。《夏小正》曰:“正月启蛰”。日本仍使用“启蛰”这个名称。汉代汉景帝的讳是“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当时发音不同但略近的“惊”字。但意思从“开始”变为“惊醒”,时序略有不合。因此孟春正月的惊蛰与仲春二月节的“雨水”的顺序被置换,同样,“谷雨”与“清明”的顺次也被置换。汉初以前为:立春 、启蛰、 雨水、春分 、谷雨、清明,汉景帝时为:立春、雨水、 惊蛰 、 春分、清明 、谷雨。唐代开始,“启”字没有了避讳,“启蛰”重新被使用。或许沿袭旧例已久,大衍历仍使用“惊蛰”,且延续至今。
        古人把惊蛰划分为三候。一候为桃始华,指惊蛰之日,桃花始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流水桃花,引出妩媚千百;二候为仓庚鸣,惊蛰后五日,黄鹂最早感春阳之气,嘤其鸣,求其友,仓为青,青为清,庚为更新,“昔我云别,仓庚载鸣”,亦称之为“离黄”,“离黄穿树语断续”就成了悲声;三候为鹰化为鸠,过五日,鹰化为鸠,鹰,鸷鸟也,鸠,即今之布谷,所谓“鹰化为鸠”,指“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章龟经》)。惊蛰时节,民间有“祭白虎、化是非”“打小人、驱霉运”“祭雷神、蒙鼓皮”、吃梨等习俗。各地习俗也不一,比方说,山东有惊蛰吃烙饼的习惯,陕西有惊蛰吃炒豆的风俗,广西有惊蛰吃“炒虫”(“虫”即玉米,瑶族在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炒虫”,“虫”炒熟后,放在厅堂中,全家人围坐一起大吃,边吃边喊:“吃炒虫了,吃炒虫了!”尽兴处还要比赛,谁吃得越快,嚼得越响,大家就来祝贺他为消灭害虫立了功)的习俗。
        2020年的惊蛰,想必有更深刻的寓意。新冠肺炎猝不及防地从武汉窜出,不多时席卷了神州大地,人民在遭受疫情的折磨。一声令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疫情展开了殊死搏斗。目前,阻击战的胜利之光已冉冉升起,各地的工业企业陆续开工、建设项目逐步复工、“九小”门店次序开门迎客,经济在慢慢复苏。虽然疫情防控仍处在关键阶段,但武汉长江边的柳树正萌发着鹅黄的嫩芽,华夏神州即将迎来百花欲放的春天。
        “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路遥《平凡的世界》)是啊,惊蛰来,寒冷去,平凡的世界里,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生命,谁能阻挡得了呢!让我们换上轻盈的春装,到春风里走一走,欣赏那一幅幅“新玉清,草芽菜芽一时生”的美景。与一簇簇春花不期而遇,咀嚼那“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的意境,自会吟唱出晴朗的天、精彩的人生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作者单位:区委党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