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90 更新时间:2020-08-19

美领事馆离间中苏关系被赶出东北

        抗战胜利后,美国在中国东北主要城市重设领事机构。驻中国东北的美国领事机构位于远东美苏对抗的最前端,最初为近距离地观察苏联在东北的活动及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发挥其特有的作用;1948年后,在中国政权更迭、美国对华政策未定之际,美国领事机构坚持留在中国东北,企图充当插入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楔子”,但这一设想并未成功,最终被‘挤出”东北。

美计划在中苏之间插“楔子”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吹响胜利的号角。是年秋,美国有关方面提出一份分析报告。报告指出,为了不使中国成为苏联的政治、军事“附庸”,应将促使中苏分裂作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一项重要目标。这就是所谓的“楔子”战略。
        美国驻东北外交官力主实施“楔子”战略。他们主张减少对中共不必要的敌对措施,同时采取措施以获取中共的信任。他们根据观察到的一些蛛丝马迹,对与中共建立友好关系抱乐观的态度。
        美国驻沈阳总领事瓦尔德认为,东北的中共地方当局并不像报纸上宣传的那样亲苏反美。11月5日,瓦尔德在拜访新市长朱其文时注意到,朱给予苏联贸易代表只是一般的礼节性的待遇,因此认为此时评估苏联当局对中共的影响力还为时过早。来自沈阳的其他消息显示,沈阳解放后,“美国人的境况显然要好于苏联人”,甚至同美国人没什么联系的苏联商人也在寻求美国总领事的承认。驻大连领事帕多克观察到,一些中国共产党人喜欢在上衣口袋里插派克钢笔帽,他甚至把这看作是中共可能会同美国接近或寻求美国同情的表现。驻长春副领事西本斯认为,苏联过于独断的倾向可能会导致中共方面的反抗。
        根据这些分析,美国中央情报局预测苏联和中共之间最终会出现裂痕。

少数人“在红色幕布下行动”

        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希望,在已被中共军队占领城市的美国领事们能成为“发展同新政权关系的核心”。1948 年初,中共军队包围长春前夕,美国国务院决定关闭驻长春领事馆。副领事西本斯表示他愿意与极少数人员无条件地留下,并提请国务院注意,该馆能为“观察满洲形势提供独一无二的机会”。
        沈阳解放前夕,瓦尔德不但不准备撤退,还认为应该“增加人员而不是减少”,因为他估计沈阳政权易手后工作量会加大。副领事威廉。斯托克斯回忆说,“国务卿艾奇逊想寻求一种临时的妥协,或是探求与中共达成临时妥协的可能性。所以我们所有人都被秘密询问,是否在该市落入共产党之手后还继续留下,我表示愿意”。实际上,在瓦尔德告知他的职员们他们可能“在红色幕布下行动”后,除一人外,其他人全部“选择留在沈阳”。
        美国国务院认为,随着东北战事的结束以及恢复交通和全面重建的开始,继续维持大连领事馆符合美国利益,而且其重要性也大大增加。1948年夏,新任美国驻大连领事保罗。帕多克赴任。帕多克认为,该馆为观察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  为加强领事馆的作用,美国国务院向大连增派了一名精通中文的副领事。他们收集了“相当多的出版物和其他背景材料”,报告给国务院,成为美国制定对华政策的重要依据。

没插入“楔子”反被赶出东北

        然而,中国共产党很快就制定了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美国这种观望的外交政策以失败而告终。
        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不久就发生了瓦尔德事件。沈阳军管会没收了美国总领事馆的电台,并将总领事瓦尔德等人软禁。1949年6月,新华社发布消息,宣布在沈阳破获了美国间谍案,其幕后指使人为美军联络团与美国驻沈阳领事馆人员。
        美国认为,瓦尔德事件是由于中共对美国态度转变而发生的。那么中共的态度因何而变?美国驻苏代办凯南认为,“瓦尔德案件是对于美国处理苏联驻美商务代表处和古比切夫两案的报复行动”。
        1949年1月,周恩来在同秘密出使西柏坡的米高扬谈到该事件时说,“我们对他们(指驻沈阳美国领事人员)采取了隔离措施,给他们创造了无法忍受的环境,迫使他们离开沈阳……总之,我们将把美国人牢牢控制起来……”
        此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态度更趋严厉。1949年3月,毛泽东提出“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方针。10月,瓦尔德在被软禁了近一年后被正式逮捕,随后被驱逐出境。
        随着形势的进一步恶化,美国国务院不得不接受现实,7月同意在与苏联做最后的交涉无果的情况下,结束大连领事馆。10月21日,帕多克等人离开大连。至此,美国在东北的领事馆全部结束。美国不但没有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之间插入“楔子”,自己反而被赶出了东北。(摘自《长白学刊》《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