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徐芳桐与新桑家渡
□ 李惠广
仁风镇新桑渡村的来历,与一个叫徐芳桐的人紧密连在一起。徐芳桐的不幸身世和善美品德,至今被村民们传为佳话。
徐芳桐,字叶封,是清朝末年乡村人士,家住桑家渡庄。徐芳桐小时候聪明伶俐,但却是个孤儿,从小在外祖母家度过了童年。稍大一些时,他回到了老家,依然孤苦一人,独自生活。少年的徐芳桐,日子过得缺吃少穿,整日半饱不饥,尝遍了百家饭。再大些时,他勉强能干些活了,就靠打短帮工混饭吃。徐家的族中有两位长辈,一位是徐化成,一位是徐文谟,二位都是经商人。他们见小芳桐无依无靠,人实在又勤快,是个可造之材,便把他叫去当学徒,跟着他们学经商,盼望他能出息个好青年。这一来,小芳桐算是有了个饭碗,动荡不定的日子也有了着落。
徐芳桐不负长辈的期望。学徒期间,他不怕吃苦受累,勤奋做事,本分做人,深得二位长辈的喜欢。在长辈眼里,徐芳桐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诚实,二是精明,二者在他身上有机地统一起来。说他诚实,是他为人表里如一,绝没有阳一套、阴一套的不良行为。譬如在各种商务活动中,二位长辈交付给的事,他都是实实在在尽心竭力地去做好,不会敷衍了事,更不会耍奸撒滑。尤其是他在经手商品和钱款时,一是一、二是二,账物分得清清楚楚,没有半点沾小便宜或者手脚不干净的坏毛病。因此,二位长辈便放心大胆地去让他办一些事情。说他精明,是他做事用心,肯动脑筋。他对二位长辈的待人接物,以及处理商务的做法和谋略,都去留心观察,用心揣摸。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对经商也就很快入门并越来越熟悉了。二位前辈见他如此虚心好学,又有悟性,就更乐意指教和培养他了。数年之后,他终于谙熟了经商之道,对一切商务活动应付自如了。徐化成、徐文谟二老见芳桐在经商路上已经成熟起来,认定他将来会前途无量,必定大有可为,于是便帮他筹集资本,让他自立门户,去独立发展了。
要说徐芳桐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商业人才,因为他具备了经商所必需的各种资质。首先,他胆大心细,具有商业家的眼光,善于捕捉商机,敢于冒险而胸有成竹。其次,他精于运作,各方面的关系都处理得很融洽,在商界他本人和他的商号都很有人缘。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的经商理念正确。他最注重诚信为本,讲究商业行为不欺不诈,不刁不猾,诚实对人对事。这就使所有和他有商贸关系的人,都觉得他值得信赖,与他交易不会遭遇陷阱和欺骗。因此他的信誉越来越高,经营范围和规模也越来越大,若干年下来,他已是腰缠万贯的巨富了。
徐芳桐知恩图报,善待化成、文谟二公如同父母。徐芳桐富而不骄,时刻不忘年幼时遭受的艰难困苦和经历的世态炎凉,拒绝富而骄纵和为富不仁。首先他自己的生活一贯俭朴,对人谦恭有礼,同时也要求家人都要如此。他发誓永生不忘在他苦难之时帮助和同情过他的人,绝不漠视和他从前一样贫苦的人。他对乡里乡亲毫不吝啬,凡是找上门来的所有借贷都有求必应;他对无力婚丧嫁娶者慷慨援助,鳏寡孤独者热心周济。清光绪年间,当地连年荒歉,很多人饥寒交迫。徐芳桐感同身受仗义解囊,拿出四十石粮食救助灾民,将许多人从死亡线上抢救了回来。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伏汛,8月24日,黄河洪水暴涨,桑家渡庄毗邻的大堤突然决口,大水将方圆几十里的村庄房舍冲得七零八落,活下来的人无家可归。黄水落去之后,徐芳桐在老桑家渡庄西北三四里处,购得田地一块,把家宅迁移过去。剩余的十来亩,让街坊随便拣选作为房址,低价售予。于是村民们迁往者很多,遂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这个新村庄,由于村民来自老村桑家渡庄,故取名“新桑家渡庄”。新中国成立后,新桑家渡庄简称为“新桑渡村”。
徐芳桐富甲一村,惠及乡邻,有口皆碑。乡亲们感激不尽,遂商同与他送匾一块,题辞“升平人瑞”,称颂并祝福他平安高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