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75 更新时间:2020-09-09

知青忆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次高考

        自1977年高考恢复以来,从未因故改期,即使是2003年“非典”时期,高考也按照原定计划时间进行。所以今年的高考延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但事实上,1977年恢复高考的那一年,考试时间也与众不同。来看看这位亲历者的回忆。
        1977年10月21日清晨,刚刚从梦中醒来的人们,突然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中,听到一个令人欣喜和兴奋的消息: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从今年起,全国的高等学校招生将不再采取以往由单位和组织推荐的方法,而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生。招生对象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包括1966年“文革”以来的高中毕业生。坚持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实行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电波中传来恢复高考这一令人欣喜与兴奋的消息的时候,我已是正在修水利、高中毕业并有一年多种田经历的农民了。起初,我不敢抱太大的奢望,因为我“根不红,苗不正”,认为家庭成分不过硬,就是考取了政审也通不过。就在我颇感失落的时候,又听说地主、富农的子女都可以参加考试,只要自己表现还好,家庭出身不是大的问题。这一政策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全国已有11年没有高考了,无论是应庙高中生还是往届毕业生,当然还包括许多“老三届”的校友们,都在急切地寻找进入大中专院校大门的“钥匙”,跻身这改变人生命运的“独木桥”。
        在那段日子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与其说是高考预习班不如说是文化补习班,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参加者中,有的是下了班匆匆忙忙赶来上课的工人,有的是请了假从农村赶回城里的知青——既有“胡子拉碴” 的父亲,也有怀抱幼儿的母亲,更多的还是像我这样务农的知识青年。《人民日报》恢复高考社论发表后的两个多月里,听说全国共有570多万考生参加了地、市组织的初选。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根本未经历过如此场面,匆匆忙忙地报名,紧紧张张地接受“政审”,冒冒失失地走进考场。最终只有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取得参加各省、市、自治区统考的资格。1977年10月间召开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这次高考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自行拟题,地、县组织考试。
        参加那次考试的考生们绝没有今天在“七月流火”中挥汗做题的体会,倒是时不时地要呵几口热气,温一下冻得发麻的手指。这是建国后唯一在冬天举行的高考,同时也是考题难度最小、对考生的年龄放得最宽的一次高考。同一个考场,考生年龄小的十七八岁,大的三十五六。“大龄考生”占的比例相当大,我们当中有的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的是复员、退伍军人,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有的是社办干部,有的是民办教师……虽然大家的经历不同,但有一点几乎是相同的,那就是有一部分考生已是为人父母了。
        考完后,我自以为没有什么希望。但幸运之神偏偏垂青于我,当我接到体检通知的时候,我心里比接到一沓钞票还高兴。然而,生产队长却放出话来:“考取了,能走不能走还不一定。”我们知道,政审这一关还捏在人家手上。尽管我一家人陪着笑脸,母亲把过年的花生拿出来,父亲把过年的烟散出去,但人家还是一边嚼着我家的花生,抽着我家的烟,一边在填政审表的评语上做手脚,一边找关系活动,想把我拉下来,把他没考取的儿子补上去。好在当时社会风气很正,只要考生本人表现还可以,以成绩为主,政审材料只是作为参考,许多地主、富农的子女都接到录取通知书,我自然也属幸运之人。
        当我打起背包上大学的那一刹间,那种扬眉吐气的感觉今天回忆起来仍然觉得非常惬意。(据《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