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65 更新时间:2020-09-18

广福寺的传说

□ 孟庆贵

        距曲堤闻韶台十里之隔,在今济阳街道稍门管区孟家村西,曾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广福寺。
        在唐代初期,西方佛教开始传入我国境内。封建统治者为了安定人心,利用民众迷信鬼神的愚昧思想顺水推舟,极力推崇佛教、道教信仰。朝廷一方面派遣使臣玄奘远赴天竺国(今印度)取经,另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兴建寺庙,掀起一场弘扬佛法的思潮,以加强朝廷的中央集权统治。在此历史背景下,济阳广福寺应运而生。
        据史料记载,广福寺于前唐年间(599—619)修建。当时全国各地建有广福寺几十处,其选址、设计、修建均由京师派专人负责,统一建筑式样、规格和标准。
        广福寺建成后,占地30多亩,是一处规模宏大、飞檐叠翠、富丽堂皇的寺庙。它的大殿气势雄伟,两廊镶有偏殿,内有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建筑群体。其中有僧侣七八十人,房屋近百间,是济水以北最大的佛道传播场所。当地曾流传有“一台一寺双名圣,儒家佛教两思想”之说,“一台”是指曲堤的闻韶台,“一寺”就是这座广福寺。北有韶台屹立,南有广福布施。闻韶台与广福寺儒佛双馨,相得益彰。
        广福寺南有一大水湾,是修建此寺时就近取土而形成。水湾内,碧水悠悠清见底,鱼虾洋洋身躯肥。盛夏,芙蕖盛开似仙女出浴,荷叶舒展如翠盘起舞。岸上杨柳袅袅娜娜,路上行人熙熙攘攘。优美的环境,将寺庙衬托得更加宁静,成为布道传教的一方圣地。
        开寺后,唐朝统治者特意从京都派遣道诣深、知名度高的僧人到此担任住持。老僧到任后任劳任怨、恪尽职守,把广福寺管理得井井有条,远近闻名。据传说,老僧从京都带来一口巨钟,直径一米多,高度近二米。在钟楼上挂起后,三人用圆木一撞,浑厚低沉悠扬的嗡嗡声传出十里开外。近处不振耳,远处听得清。钟声一响,鸟在林中不鸣,鱼在水中不游,牲畜不叫,田中劳作的人们也辍作凝听。万籁俱寂中,天地之间的生灵都沉浸在这美妙绝伦的艺术音韵中。
        传说,济水滩头深水中有一对修炼千年的河蚌,这日正在水中嬉游,听到这天籁之音,神思缱绻魂魄醉,心生向往意缠绵。一时玩心萌发,遂乔装幻化成姊妹二人,翩翩来至广福寺大湾旁,假装洗衣浣纱,一探虚实。钟声过后,寺内僧侣各司其职,有的诵经念佛,有的誊写经卷,有的迎来送往,有的外出化缘,有条不紊,井然有序。路上施主香客也陆续到来。河蚌两姊妹随人流入内,在一旁聆听《三世因果经》。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理唤回苦海迷路人。两姊妹很是惊讶,想不到人世间竟有如此深奥哲理与劝善之法,令它们蚌心欢畅,钦敬不已,深深折服。受人间真情和如诗如画自然景色的吸引,它们最后郑重相商,决定不再回济水修炼,就近住在寺南大湾内。欣赏晨钟暮鼓天然韵,聆听佛法儒教道德经;观望世间和睦向善之举,修炼菩提佛法救世之心。
        时日已久,两姊妹受佛家之理及人间真情的沐浴熏陶,竟渐通人性,秉承天意,蚌心向善,做了些有益乡民的事情。大湾近旁之路每逢雨季泥泞难行,水道入湾处崖劈路塌,人车难行,堵断交通。河蚌两姊妹见此,夜间用仙家大搬运法术运来土料,使路干道平,湾崖完好如初。自此,旱年湾水悠悠用不竭,涝年四方水汇满不溢,村民旱浇涝排深受其益。
        村中一户人家,半夜突起火灾,主人急得沿街哭声喊叫。至大湾旁,突见湾内祥光徐徐,一片明媚;水映荷花,绿红生辉,似蓬莱仙境。主人惊疑,停止叫喊仔细观察,原来是两蚌幻化成仙女浮出水面,吐珠换气,那彩霞是两颗明珠射出的。主人怕惊了仙女修练神功,悄悄返回。人还没到家,远远已见仙女两姊妹先到火场,彩袖上下翻飞,水浇如瀑,火势立灭。
有关河蚌两姊妹佑护乡民的传说很多,至今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还在津津乐道。
        广福寺兴盛繁荣的局面代代相传,在人类历史上度过了一段漫长的岁月。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广福寺的住持姓门,出家前是附近门家村人,此人德才兼备,精通诗文,宽和有谋。在任期间,除了管理好寺庙中和尚们的打做念经及日常事务外,与周边村民的关系搞得也十分融洽和睦。他经常抽出时间召集周边村庄中喜欢诗文的年轻人至庙中,谈论学问,研究诗词歌赋,藉此传播知识,影响民间。这样一来,广福寺不但是诵经念佛之地,还成了远近传播知识的摇篮。
方圆聪慧灵秀地,引得雅士慕登攀。明朝嘉靖年间,家居邹县的亚圣孟子第六十三代孙孟贞孝,自幼聪慧,勤奋好学,胸有丘壑谋略,喜诗文、善交友,志向远大。为了劳筋骨、苦心志,他在社会大环境中锻炼自己,并结交天下儒雅名士。他从邹城宦游,考察到济南府著县一带,闻知著县附近有一广福寺,寺内住持文化造诣很深,在一方颇享盛名,随即风尘仆仆赶到广福寺去拜见。
        两人一见如故,似水相交,嗟讶相见恨晚。自此,食同桌、寝同榻,形影不离,在一起切磋佛法蕴涵、儒家经典,谈论字画以及琴韵谱技、人生哲理、礼仪道德,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雅人相聚,慧缘相通,情趣相投,相互留恋,堪堪已逾半年之期。
        孟贞孝在广福寺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与来寺庙学习有志青年的交往,发现这一方儒学淳朴,乡风也甚好。而远近的人们也发现,孟贞孝知识渊博、胸怀大志,是位优秀的年轻人。随着交往的增多,他们建立起了越来越深厚的感情,时间欲久,欲难以分割。后来经老僧及四乡有志青年的多次挽留,孟贞孝征得家庭同意,由世家官宦后裔之名在此留了下来。僧众与乡民敲锣打鼓欢呼雀跃,鸣放鞭炮以致庆贺,并立即在寺庙的东侧为孟贞孝修建了房舍。至此,孟贞孝在此定居了下来。后来,他被当地政府邀请兼职,负责文化教育,非常融洽地生活了一段岁月。有老僧出面介绍,他与庙西门家村一位财主家的女儿定了婚。婚后生儿育女,繁衍生息,渐渐成了这一方的名门望族。
        历史风云匆匆过,人世苍桑多变迁。
        后来,由于家庭人员的增多和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清朝光绪九年四月,孟子世家流寓济阳之后裔,到老家邹县谱馆续谱。经孟氏宗族审查衔接确认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二级、亚圣七十一代孙孟昭铨令宗谱馆木刻代续,并以宗亲的身份热情招待。谱成,共计二部。而后烧毁木刻版。一部留邹县宗谱馆,一部由孟子世家流寓济阳之后裔孟传文存管。此谱脉络清楚,像页逼真,从一代孟子至六十六代无一紊乱,始终如珍,所记内容及历代王朝的封赏褒誉,翔实历历,堪称天下第一谱,十分珍贵。其中对孟子及孟母的故事叙述也十分详细,是后人研究历史发展和宗族法规的珍贵资料,也使我们对孟子世家的管理、约束、衍变、要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世家是指世代贵显、获得世禄的大家,在某个方面有特殊的贡献,福荫后世,世世代代享受俸禄,并免除服役徭役(历朝政策规定不服兵役,不交皇粮国税,甚至世家有死罪赦免特权)。自民国革命开始,提倡三民主义,主张人人平等,随着革命潮流滚滚而来,特权被废除,世家一词已无实际意义。
        据《孔宅轶事》记载:乾隆皇帝有一爱女,是孝贤皇后所生,长得花容月貌,只是脸上自娘胎里带来一黑痣。皇宫里相面先生看后说:“公主大贵之相,将来驸马必与皇上平起平坐。”皇上是真龙天子,天下只有一个,这下难坏了乾隆。手下谋士给他出主意说:“世家五经博士的后裔才有此资格。朝堂议事,大臣都跪拜后站立,只有五经博士的后裔设有座位,御道上也唯有他们才能与皇上并驾而行,和皇上平起平座。在皇权至上的时代,为示尊儒重教,皇上还要到孔府、孟府磕头祭拜。”乾隆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说:“满汉不能通婚,是老祖宗定下的规矩。”谋士笑了笑说:“事可权变,先把公主寄养大臣家里,出嫁时以大臣之名顶替。”乾隆认为此计可行,于是把公主寄养在大臣于敏中家里,后嫁孔府孔宪培。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世家的尊贵及在历史长河中的特殊地位。皇上只是一朝或几朝的显赫,而世家几千年受人尊重,其思想深入民心。如孔孟世家的儒家理论就是这样。也有的世家后裔子孙仗着祖宗的福荫,为非作歹,横行霸道,最终被历史所唾弃。世家的是非功过,自有历史评说。
        日月如梭,时光如流。后来,又有王姓、马姓到孟家定居,形成了兄弟和睦的大家庭。他们男耕女织、和睦相处,共同生活在祖宗留下的这块土地上。随着人口的增多,居住面积的增大,此处应取个名称。实际上,四邻八乡因孟姓人口较多,定居较早,祖先孟贞孝又是这一带的风雅住持,人们早把此处称为孟家。又因与广福寺相距甚近,也把广福寺叫做孟家寺。孟家寺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很高,方圆百里无人不晓。民国时期,黄河以北远近闻名的济阳最高学府,就设在孟家寺。时任校长孟广誉。
        1933年战乱时期,曲堤的刘团把孟家寺毁坏扒掉,砖瓦木料运到曲堤,据说修建了学堂。寺里的巨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运动中被毁坏。寺名也因寺的消失而被后人所淡忘。
        广福寺在明清年间被人们传称为“孟家寺”,至民国时期废弃。它在历史长河中屹立1300多年,像一颗璀璨明珠,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广福寺历来多有史料可查,据清乾隆年间《济阳县志》第121页记载:“孟家寺(广福寺),在孟家庄,距城二十五里。”据民国《济阳县志》第387页记载:“孟家寺(广福寺),在孟家庄,距城二十五里,废。”
        人世沧海桑田变幻,古迹沉殁淹沦有传。尊重历史、研究历史、发掘历史,寻根求源,从中汲取营养智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社会文明和睦的今日,让我们的子孙回头看看脚下这块古老土地曾经的辉煌、曾经发生的故事和一些美好的传说,也许会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也许会更加珍惜这块土地,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