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济阳县城
最早的济阳县城,始建于公元1129年即金代天会七年的九月,是第一任县长组织实施的,距今已890年。济阳的第一任县长(时称知县,下同)名叫康端。他上任后,就筹划组织县城的建设。当时,因条件所限,只是建了个县城的大致轮廓。从规划到施工,总共才用了40多天的时间。主要是建筑起了一堵城墙,使县城有了个里外而已,城内的建筑寥寥无几。建起的城墙,周长四华里,高、宽都谈不上什么宏伟。城墙外挖护城壕一道,深约八尺,为挖土筑城墙所致。在城墙的东、西、南三面各修有城门,分别命名:东叫“仁风门”,西名“泰和门”,南称“清阳门”。三座城门上都建有城楼,远远望去,亦显城池的模样。
县城建后的第八年即1136年,第二任县长徐弼上任。他见城里尚无有县衙而发出感叹:本县有集镇、村庄,管理着18400多户人家,城街集市都看得过去,唯独没有县署,实在让人不好瞧。就像一个人,身穿衣裳,佩戴饰剑,前看打扮合适,只有未戴帽子光着头一样。我们怎么能这样继续下去!于是,徐弼向上级州官呈送请求修建县衙的报告,经批准后于第二年(1137年)十月开始调集工匠动工。用了一个多月时间,便将县衙建成:“吏舍宾庑,狱区库局,无一不具;公堂燕室意象轩轩,直出临境之右。”公堂宿舍,仓库牢房,县衙办公需要的房舍都具备了,而且建筑的气派好像还胜过临县。
过了200多年,到明代成化年间,第十五任知县张镗任职期间,将县城城墙加高到二丈八尺,加厚到基宽二丈,顶宽一丈。第十六任知县张端,疏通城内水道,将积水引入城壕,并围城种植柳树数千株,使城池得以绿化。到万历三年(1575年)第四十五任知县秘自谦时,把土城墙更换成了砖墙。
万历十九年,为防备倭寇海盗的袭掠,第五十一任知县蔡惟忠,组织力量环城建起防敌台15座,台上各筑一座碉堡。万历三十七年,第五十七任知县在任期间,又对城墙进行了修葺,挖浚了城壕。城内的县衙,也历经元代的杜溥、董珍、马天铎,明代的张镗、张端、侯加乘,清代的解元才等任知县的组织修葺或扩建,使其更具规模了。方位在今公安局西邻县人大、政协家属院址,坐北朝南;完整时有谯楼(城门上的望楼),仪门,正堂,问事厅,吏、户、礼房,布政司,按察司,寅宾馆以及大、小库房若干间;另有知县宅、主簿宅、典史宅各一所。城内及城外附近,还有监狱,演武场,文庙,医学,僧会司及祠坊等亭楼建筑。县城的风貌,已是焕然一新了。
(据《济南区域文史存珍·济阳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