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多必失
人生而多欲,这是人性使然。智者要求断欲,除非有超绝的自制力,否则很难做到。有人主张“少私寡欲”,这是可以做到的。自然,也并非一蹴而就。
王弼在《老子注》中有一个观点,叫“累多必失”,我觉得深得老子精髓。老子为何要主张“少私寡欲”,因为“累多必失”。用老子自己的话说:“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意思是说,一个人太吝啬了,反而会失去更多的东西;一个人的财物太多了,结果必然会大大地丧失。
很多时候,人更像是一只金丝雀,在自己编织的精致笼子里自鸣得意。编织笼子的材料,不过是名利势位、声色犬马等。人用这些东西编织成一个笼子,把自己囚禁在里面不觉拘束,反而觉得自豪。于是沾沾自喜,你看,我的这个笼子多么华贵玲珑,光彩照人!
人民追求富足、安逸的生活,是一种本能,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正当而合理。但是,我们也必须警惕,人不能让自己陷入物欲的泥沼中,爬不出来。“累多必失”这句话的现代意义是,在追求物欲的道路上,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累多必失”的“失”,更多的是指在精神层面上。说直白一点,当人将自己变成了一个挣钱的机器时,人的精神生活就会变成一片荒漠,寸草不生,滴雨不见。
对利如此,对名亦然。古代有很多“逃名”的经典例子,譬如严子陵。富贵是人人所向往的,但严子陵却拒绝了。乍看很奇怪,其实,往深里想,常人只看见名的诱人,看不到名背后掩藏的风险和拖累。俗话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即使是像托尔斯泰这样名副其实的大文豪,也难逃声名之累,他甚至被声名拖累而死。所以,名对一个成名的人的重压,那些一心渴望成名的无名之辈,是很难体味得深切的。
我欣赏的,是像敦煌研究家常书鸿、樊锦诗那样的人,抛弃一切世俗的物累,一头扎进自己的兴趣中,终其一生,不离不弃,最后成就光辉的事业。“累多必失”的对面,就是诸葛亮所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意义上,将王弼的话反着说:“累少必得”,也是符合逻辑的。 (摘自《做人与处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