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21-03-10

周恩来攻克“中国地带”欧洲

        中国之外,世界上与周恩来最有缘分的土地恐怕就是欧洲。青年时期,他不仅赴法旅居两年,还周游英国和德国。在欧洲,他不仅成长为革命家,更成长为外交家。也许,与西欧国家发展外交关系,是周恩来最得心应手的业务之一。

“出些难题拖延时日”

        铁幕垂下后,世界表面分裂为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其实各国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坐西方阵营第二把交椅的英国就对美国明确表示,要在“门内留着一只脚”,荷兰、比利时也赞同英国的意见。1949 年10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5天,英国政府就提议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正常来讲,一个新生政权最需要的就是世界各国的承认。但毛泽东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国外交第一要务是与苏联建立战略同盟关系,不要让那些“急于钻进来”的帝国主义国家占据主动。远在莫斯科的毛泽东电告刘少奇、周恩来:“出些难题拖延时日。”
        在“出些难题”思想指导下,中方在联合国席位、英国与中国台湾关系、国民党在港财产等问题上寸步不让,与奉行实用外交的英国僵持不下,一直拖到了朝鲜战争爆发,“一边倒”政策已成定局,中英谈判只能止步。但两国仍然保持非正式的外交关系。

发展“中间地带”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在正式场合提出中国外交要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阶段,现在要走出去”,发展的空间就是“中间地带”。所谓中间地带,既包括亚非拉,也包括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60和1961年,英国二战名帅蒙哥马利两次访问中国,与毛泽东相谈甚欢。在周恩来安排下,蒙哥马利与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国领导人多次会面,还参观了许多不对外国人开放的中国城市。蒙哥马利回欧洲后去法国拜访戴高乐,建议他有必要与中国发展关系,如有可能,还要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63年10月,法国前总理富尔以戴高乐密使的身份访问中国,行前,戴高乐专程会见富尔委以重托。戴高乐让富尔去跟中国主要领导人接触,但是强调不能先提出建交,一定要让中方先提。
        富尔见到周恩来,跟这位曾经的留法学生说了一句明知故问的话:“你是否去过巴黎?”周恩来知道对方的意思,不动声色地说:“是啊,40多年前的事了。 ”富尔接着说:“是时候再到巴黎了。”强烈暗示周恩来,你来法国访问吧,咱们建交吧。
        中国对西欧一直以来奉行的是毛泽东多次强调的不主动政策,周恩来也不捅破窗户纸,吊足了法国人的胃口。其实,中方也做足了暗示,富尔以私人身份访华,周恩来却安排他住在钓鱼台国宾馆。最后,还是富尔忍不住先将戴高乐亲笔书信交出,正式提出想建交。

与施罗德谈了5个小时

        西欧国家中,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系最疏远的恐怕就是西德,法国与美国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促使务实的西德人后来居上,进军东方。
        原西德外长施罗德首先放出试探气球,周恩来建议以外交学会名义邀请施罗德访华。1972年7月,施罗德对中国进行为期两周的访问。
        施罗德与周恩来进行了长达5小时的谈话。周恩来很擅长运用生活经历拉近宾主距离,他谈起自己50年前居住在柏林康宁大街,是一个位于第五层楼的单间屋子,没有电梯,附近有湖。
        他还提起了“柯尼斯堡”,说“我从未用过加里宁格勒这个名字,将来也不会用”。柯尼斯堡曾是西德人甚为骄傲的文化古城,原普鲁士公国首府,哲学家康德的出生地。二战后这座城市被苏联占领,改名为加里宁格勒,“柯尼斯堡”成为德国人心头之痛。这个禁忌之名从中国总理的口中说出来,令西德媒体大为感动。施罗德说:“我是和一个非常熟悉德国的人谈论德国,这就是这次交谈真正吸引人的地方。
        1972年10月11日,中国与西德签署建交联合公报。在此前后,中国与意大利、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冰岛等欧洲国家建交,并与英国结束半外交关系正式互派大使。(摘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