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西安 观历史(上)
◎杜秀香
落地西安,是早上八点半。预订的网约车打来电话,定好上车的地点,我和闺女走出机场。一系列的排队、扫码、核验和做核酸后,我们来到机场的停车场。回望机场大楼上斗大的两个字“西安”,我确确实实感到了身在异地。
车一路前行,窗外不断变换着风景,写着汉阳陵、唐昭陵字样的指引牌一闪而过,想起那句流传甚广的谚语“江南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历史上有72位帝王选择将这片土地作为永息之地,建造陵寝,构建陵邑。闻名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留给世人无数猜想的乾陵无字碑……西安,几乎就是一部中国古代史。
车速变缓,抬头,不远处青灰色的明代古城墙矗立绵延,不动声色地俯瞰着穿梭往来的车水马龙。进入城门,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连接起过去的兴衰成败和现在的日新月异。这座目睹天下兴亡事的古城在时光中走了几千年,它是中国礼仪之始的镐京,是秦始皇缔造伟业的咸阳,是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长安,是晋元帝再也回不去的长安,是前秦苻坚功败垂成的长安,是隋文帝终结乱世天下一统的大兴,是唐太宗贞观之治的长安,也是明太祖之后的西安。如今,我跋涉千里,终于走到了它的脚下。大唐不夜城里,李世民跨马而行的雕塑高高在上,俯瞰着这片他曾统治的土地。抬头凝望,时光,越过他的意气风发,越过周、秦、汉、唐,看到中华文明的肇兴,秦汉文化的厚重,大唐版图的辽阔,看到玄奘悄然离开又盛名归来的身影,看到大唐诗人们笔下不灭的长安梦。
西周: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烈烈旌旗下护卫的土地,是为“中”;头戴王冠,手持矛戈守卫的地方,它叫“国”。中国,陕西周原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郑重地镌刻着这两个字,三千多年前就将这一片土地命名。一个王朝兴起的密码里,必然隐藏着另一个朝代衰亡的原因。商朝末年,纣王无道,民怨沸腾。在渭水中游的土地上,一个以“周”为名的民族悄然兴起。至周文王姬昌之时,他重用贤臣,宣扬德政,部署战略,步步为营。第一步,大搞统一战线。他寻访姜子牙于渭水河边,施仁政于民,交好于诸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史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第二步,把握意识形态。当年,商汤一句“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成功革了夏朝的命。被囚羑里能写出《周易》的文王,自然深谙与时变化之道,于是打出“天命无常,惟德是辅”的口号,暗示天命已变。史书说“岐山有凤鸣焉”,人则说天命归周。第三步,枪杆子出政权。他先后出兵伐犬戎、侵密须、取崇国,切断商朝与其属国的联系,从而孤立商朝。公元前1051年,文王正式作邑于丰京,祭祀宗庙。丰京,位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沣河之西。至此,他完成了全部伐商的战略部署。但文王身为商朝西伯侯,终究没有迈出革商命,改天命的最后一步,他把这一步留给了自己的儿子武王姬发。一千多年后的东汉末年,曹操效仿周文王,把夺取汉朝政权的事留给了儿子曹丕,而自己选择了终生为汉臣。武王姬发观兵于孟津。《史记》云:“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不知没有电话、手机的诸侯们何以如此心有灵犀。与此同时,刚愎自用的商纣王将直谏的叔叔比干剖心,囚禁叔叔箕子,另一个叔叔微子则避祸投靠了周国。众叛亲离的下场就是牧野之战,武王伐商,纣王自焚。血流漂杵中,商朝灰飞烟灭,西周则封邦建国,建都镐京,开启周朝八百年的国运江山。镐京位于沣河以东,与丰京二京并行,成为华夏最早的双子城,也成为西安建城的起点。立足于天下之中,武王拔剑四顾,豪气冲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武王病逝,成王年幼,周公姬旦辅政。他鞠躬尽瘁,制礼乐,行仁政,留下“一日三吐哺,一沐三握发”的美谈,从而万民归心,天下大治,也为后世辅政之臣立下永远的标杆。而我们泱泱华夏,自此被称为“礼仪之邦”。周公时代,也被孔子视为“最美好的时代”而孜孜以求。是谁说“盛极而衰”警醒世人”?可惜叫不醒在温柔梦中的周幽王。他烽火戏诸侯,只为博美人一笑。在褒姒的倾城一笑里,西周的江山变了颜色。都城镐京倾覆,平王东迁雒邑,从此拉开了一幕周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人才辈出,英雄迭起,史称“春秋战国”的伟大时代。
秦国:天下一统 梦断二世
公元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为附庸国,有地五十里,治都于秦邑,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秦襄公出兵护送。为感其美德,平王正式将秦襄公列入诸侯之列,且大手一挥,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将被犬戎占领的岐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划归为秦国的版图。从此,另一段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从边陲小国到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轰轰烈烈的上演。
历经秦穆公称霸西戎,大败魏国,夺回河西之地的奠基,至公元前350年,在距丰京只有三四十里的地方,秦孝公建都咸阳。此咸阳非今咸阳,它包括了咸阳和如今的西安全境。他野心勃勃,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国强势崛起,结束了长期“诸侯卑秦”的局面。后秦惠文王称王,兼并巴国和蜀国,扩充版图。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伐楚、弱齐、侵韩、攻魏,坑杀四十万赵卒的长平之战,更是让赵国一蹶不振。至秦王嬴政继位,秦国已是战国七雄里不可一世的存在。五百年乱世风云,31位君王苦心经营,历史的车轮向着天下一统的方向滚滚前行,不可逆转,不可阻挡。历史的使命,终将使秦国站在历史的巅峰之上,也终将使嬴政实现心中的宏图霸业,终极理想。
如果说“千古一帝”,没有人比嬴政更担得起这个赞誉。他迁徙十二万富豪充实咸阳,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为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他重用人才,先后任用吕不韦、李斯为相,史上名将白起、王翦皆成为他统一六国的先锋力量;他利用“君权神授”的舆论,把咸阳宫作为“天极”,渭水作为“天汉”,用驰道、复道、甬道等联系起200里内270个建筑,以众星拱极之姿,从形式到精神,彻底构建起咸阳宫的帝居天象。他带领秦国的虎狼之师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六国,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自此,“统一”二字深深刻进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与精神里。他初建帝制,自号始皇帝,开创中国两千多年的帝国制度,其后“百代都行秦政法”。他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从此我们有了故乡,有了乡愁。他修建长城抵御匈奴,从此中国有了防线,也有了精神图腾。他统一文字、度量衡,车同轨,道同距,从此中华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认同和归宿。他的功绩震古烁今,无人能敌。有人说,伟大属于希腊,光荣属于罗马。对始皇而言,他兼而有之!
然而,地域上的统一并不能统一人心。咸阳城里焚书坑儒的余温未散,大秦帝国便在西楚霸王项羽一把大火里轰然倒塌。西汉贾谊《过秦论》里一语道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一心想着富贵还乡的楚霸王项羽,致力于恢复封邦建国。只可惜,天下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深入人心,已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也是时代的选择。四年的楚汉争霸,历史选择了中央集权制的拥趸者刘邦。
西汉:夕阳残照 汉家陵阙
有了秦朝二世而亡的前车之鉴,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入住咸阳城时将其更名为长安,意谓“长治久安”。但理想照不进现实,长安的风云从未停歇。汉初的长安城,听到过“白登山之围”后刘邦狼狈而又凌乱的马蹄声;听到过和亲匈奴的公主们伤心而又呜咽的哭声;听到过淮阴侯韩信被杀时无奈而又悲怆的叹息;听到过戚夫人被砍去手脚做成“人彘”时凄厉而又惨痛的呼喊;听到过惠帝刘盈面对弟弟赵王如意的尸体绝望而又恐惧的啜泣;听到过诛杀吕氏乱党时刀锋斩断骨骼的摩擦声,直到汉文帝刘恒沉稳而又略带不安的脚步声响起在长安……
文帝、景帝父子相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以孝治国,以武治乱,至汉武帝继位之时,大汉王朝海内富庶,国力强盛,创造了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何为盛世?史书有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通俗来说就是,富得流油,钱花不完,粟吃不完。似乎,汉初七十余年的财富积累只为了等待那个“大有为”之君——汉武帝刘彻。他16岁登基,统治中国54年,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与强盛的罗马帝国并立于世界东西方。
长安,无可争议,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它容纳着大汉雄风的铁马冰河,映照着夕阳下的汉家陵阙,目睹着那个少年在时光里慢慢变老,也见证着他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建立不世之功勋。它看着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普世的思想与信仰;看着他颁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消除国家隐患;看着他实行“代田法”,兴修水利,让利于民;看着他颁布“告缗令”,打击豪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看着他重用卫青、霍去病远征匈奴,以绝边患;看着他开疆拓土,灭夜郎,打南越,征服卫氏朝鲜,在西南建立了七个郡,使今天的两广地区划归于大汉版图;看着他派苏武,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看着他确立“察举制”,开启人才选拔制度之滥觞。当然,它也曾看过他马邑之谋落空的失望与愤怒;看过他想重用儒生而不能的无助与不甘;看过他在李夫人香消玉殒后的伤心与思念;看过他听信谗言以巫蛊之祸杀死太子、逼死皇后、牵连无辜的悔恨与悲痛;看过他穷兵黩武、封禅泰山的挥霍无度和自我反省后写下“轮台罪己诏”的自责与悔过;看过他为立幼子刘弗陵而杀其母钩弋夫人的狠心与决绝。
盛极而衰,是逃不过的历史漩涡。虽有“昭宣中兴”的回光返照,依然阻挡不住西汉日薄西山的衰落。平庸的汉元帝,荒唐的汉成帝,早逝的汉哀帝,傀儡的汉平帝,西汉跌跌撞撞,最终还是匍匐在了王莽的野心里。二百多年的兴衰成败,功过荣辱,都沉默成夕阳下一座座汉家陵阙。长安,亦在战乱里,不断被占领,被攻破,被劫掠,被重建,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朝,城头,变换着各色的大王旗。直到六百多年后,又一个伟大的王朝——唐朝,屹立于东方,长安,才又成了长安。 (待 续)
作者单位: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