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民俗话打囤
◎王良杰
古谚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囤(dùn)尖,小囤流。”那么谚语中的“囤”究竟为何物呢?其实,从古至今囤就是一种常见的器物,随着时代的发展,近三四十年前,囤才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囤是一种用竹篾、荆条、稻草编成的或用席箔等围成的盛粮食的器具。那,何为打囤呢?打囤并不是敲打囤或编制囤,而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一种民俗活动。农历正月二十五和二月二,我国民间多地都流行打囤的习俗,像山东、河北、河南、广东等地。
打囤这种民俗古已有之,何以为证?宋代诗人陆游就有“处处遥闻打囤声”的诗句,元初书法家赵孟頫也有“散灰沿旧俗”的说法。由此可见,打囤已有千年的悠久历史了。
千百年的农耕年代里,人们多是靠天吃饭,终年祈盼老天爷能够风调雨顺,到秋收冬藏的日子里能多收些粮食,以养家糊口,不致挨饿逃难。于是,每年的正月二十五和二月二,农家人会在自家院子里举行打粮食囤仪式,以期盼麦季秋季粮食丰收,五谷丰登。
正月二十五是填仓节(天仓节、添仓节等),农历正月的最后一个节日。“填仓”意思就是填满粮仓。这一天,农村很多地区都会打囤。那时,为有充足的草木灰打囤,前几天家人们就不再从灶膛里往外掏灰(做饭烧好的草木灰)了。打囤的前一天傍晚,家人就会用扫帚把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二十五清晨,天刚麻麻亮至日出前,家中男主人就会从灶膛里掏出一大簸箕草木灰端到院子里,再用铁锨从簸箕中铲出一大锨草木灰(或者只用簸箕),以人站立点为圆心,以手持铁锨的长度(可伸缩)为半径,边敲打铁锨(簸箕)边撒草木灰,转着一个大圈,在院子中间撒画出一个大大圆圆的粮囤形状。有的还在“囤”旁边画个小梯子,表示日子步步登高,财源滚滚来等。圆圈的中间撒放一些小麦、玉米、谷子、高粱、豆子等五谷杂粮之类的粮食,用砖块或瓦片盖好。济阳一带,这天大多会放一小捧麦粒,以期盼麦季丰收,麦粒满囤。有的人家不仅在自家院子打囤,还会在胡同的空地上再多打几个大囤,以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同时,嘴里还会不停地念叨着“灰囤灰囤要打好,打的粮食盛不了”等。
等院内院外几个大囤打好,家人们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此时,村村落落,家家户户,鞭炮声此起彼伏,更为节日增添了几分隆重。
待到旭日东升,艳阳高照,人们就可以揭开砖块或瓦片,露出“囤”中的粮食,让自养的鸡、鸭等家禽将粮食啄食干净,以示吉(鸡)祥(享)。
除了打粮囤,还有打钱囤。不同的是钱囤中间放的不是粮食,而是面值不等的硬币或纸币,用红纸包裹好后,放到钱囤的中间盖住。日出后,让家中的小孩儿拿走囤里的钱币,表示遂愿(有钱花)。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二月二除了剪发、吃炒蝎豆等外,也会有打囤、放鞭炮等习俗。古谚中就有“二月二打好囤,年年粮食盛满囤”的说法。
二月二打囤与正月二十五打囤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很多地区正月二十五打单囤,一个大囤;二月二打双囤,大囤里面再打一个小囤或多个小囤。我记忆中济阳一带的风俗一般是打单囤,在打好的囤中撒放五谷杂粮,预示秋粮丰收,五谷丰登。当然,二月二也会有打钱囤的习俗。打粮囤,打钱囤,钱粮满囤,百姓心愿已遂。
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裕,过去农户使用的盛粮食的囤,早已倒塌或拆除。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更是让打囤这一传承千年的习俗日渐成为远逝的风景。在洋节泛滥的同时,我们要切莫遗忘祖先的智慧,更不要遗忘那些传统民俗中的优秀文化。我们应主张摒弃传统民俗民风中的糟粕和不健康的内容,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习俗的同时,结合地方实际,不断的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使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增光添彩。 作者单位:澄波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