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情诗新译
◎徐树爱
初次认识仓央嘉措,是在降央卓玛唱的《那一天》开始,歌词是仓央嘉措的,歌中的每一句话打动了我的内心,我于是想多读一些他的诗歌。
去年的夏天,我从网上秒到了一本二手曾缄翻译的《仓央嘉措情歌全集》。为了能读懂他的诗歌,我还秒了一本白落梅的《在最深的红尘里重逢》仓央嘉措诗传。每次上机写文章,我都要阅读一首他的诗歌,并顺手打成文字。感觉曾缄先生的七言诗体不太过瘾,每读一首诗,就顺手翻译成白话本的,希望以此拉近与现代人的距离。
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读着曾先生的译本,文气虽好,总觉的与现代人隔了一层,我的所谓翻译,不是直译或意译,而是再译,新译或演译。曾缄先生的这本书,收入了仓央嘉措六十六首诗歌,我一首一首的读完了,也就打完了文字,顺着也就翻译出了白话诗歌。当我完成了这件事,继续读后面的文章,才知道曾缄先生的(1892—1968)《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译本是他的传世名作,被誉为现行汉译译古本中公认成就最高的版本。也才看到,南怀瑾先生的文章《金粟轩诗话》对诗人和译本评价极高。
曾缄先生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略传》中写道:“民国十八年,余重至西康,网罗康藏文献,求所谓情歌者,久而未获,顷始从友人借得于道泉译本读之,于译敷以平话,余深病其不文,辄广为七言,施以润色,移译既竟,因刺取旧闻,略为此传,冠诸篇首,其有未逮,以俟知言君子”。(原载于《康导月刊》1939年第1卷第8期)
仓央嘉措的诗歌,具有和谐的音乐美,而且有悠远的意境美。他的诗歌大量地运用了比拟、双关,象征、排比等手法,以此供托渲染气氛,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创设出悠远的艺术境界,取得了完美的艺术效果。曾缄认为诗作者学瞻才高,在诸世达赖中最为杰出。歌曲流传至广,环拉萨数千里,家弦而户诵之。所言多男女之私,于大雪中高吟一曲,将使万里寒光,融为暖气,回大地春光。
民间流传,多有讹变,且原诗歌,是以当地民歌体为表现形式的。他的诗歌运用了语言本身的抑扬节奏和藏族“谐体”民歌的特点,使诗歌韵律极强,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他的诗大多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句法整齐,每两个音节一“顿”,每句分为三个“顿”,即“四句六音三顿”,再加上一、三句表示语气未完的“扬式”和二、四句收尾的“降式”,就显得节奏清晰,起伏跌宕,简短有力,形成一种优美的音乐效果。
1930年,于道泉汉英译本出版。1938年,曾缄创作《布达拉宫辞》。1981年,民族出版社出版庄晶译《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198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1999年,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情天一喇嘛》。(内容来源:仓央嘉措纪念馆)。曾缄先生顺着原作的韵与顿及诗歌形式,翻译成七言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他“深病其不文,辄广为七言”。然而,几十年过去,这样的七言形式,对于现代人是有隔阂的,而且,当曾先生通过翻译,让这些诗歌多“文”后,肯定失去了一些口语化和地方语言的亲切美丽的东西,而于道泉先生的白话译本,大致缺少些诗意表达。
我斗胆重译这些诗歌,是想让文友读者,在不曲解原意的基础上,能得到更多的诗意美。我的自信还来自于,自己一直坚持读古典诗词,写现代白话诗,且比较了解佛教历史,而诗人的生活境遇生活方式,心灵里程与自己也多有重合处,信手重译了这六十六首诗歌,不算太难,当我参照于道泉先生的白话译本着手修改时,则是字斟句酌,破费心思。
受版面所限现摘录几首,考虑到原作著作权版权问题,不直接展现原作来对应新译作品。
其一
层层的记忆浮想联翩
一抹卓绝惊艳的容颜
就如东山最高峰上
微月一弯
皎洁的步履
轻轻来了
其二
转眼已是新的秋色
曾经满园的花香怎么变成了荒场
飞蓬辗转 背驼腰酸
形骸还在啊
恰似故乡的那张竹弓一弯
其三
无心邂逅一种美丽
愿能结成鸳鸯伴侣
身不由己的命运
总是漂泊如海的人间
就如海中得了珍珠
欣慰终于遇见
其四
邂逅了一位姑娘
也不知她是谁家的女郎
手臂脖子和脸膛
肌肤宝光滋润
散发着迷人的体香
精美的绿松石叮当作响
遇不到知己
玉人儿只会迷失在路旁
作者单位:纬四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