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35 更新时间:2023-03-24

延续革命的记忆 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活” 起来(下)

◎王四彦 肖端良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存在问题


        我区红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利用率较低,没有发挥应有的思想教育、文化传播、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没有意识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价值。大多红色文化资源基本处于原生态状态,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身边的革命史实了解极少,如陈罗战斗战壕已难见踪影。部分干部群众对我区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深入了解,看不到红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传播拓展的力度不够,在社会上的展开面不够,除了党史研究部门外,没有更多的研究机构,缺少研究人员;没有充分运用影视作品和舞台艺术、红色文化网站、讲坛等载体进行传播,全区红色文化的影响力不大。
        没有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氛围不够浓厚,绝大多数革命遗址没有红色文化标识或图案。多数遗址遗迹只能从县志、党史资料中寻找点滴回忆。我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没有形成,没有形成经济效益。基本上套用传统模式,以静态式、陈列式为主,方法形式表现比较单一,现代高科技手段运用不够,缺乏参与性、互动性,没有发挥其应有价值。
        没有红色文化资源缺开发利用规划。境内虽然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但未能串点成线,未能从整体上、系统上来规划设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致使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没有得到利用。红色文化与传统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合发展不够,没有形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文化发展机制。
        红色资源保护工作相对薄弱。大多红色文化资源小而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因年久失修、自然侵蚀、生产生活等因素,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坏,有的甚至濒临消亡。舆论宣传、理论研究薄弱,缺乏系统全面的反映济阳红色资源的史料和影视作品,红色资源题材的短片、经典读物不多,没有触及读者灵魂的红色作品。从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队伍不足,专业讲解员基础薄弱,红色资源点讲解员讲解内容不精准,水平亟需提高。


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对策和建议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力度,使济阳红色文化“存”下来。保护红色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按照《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要求,成立以发改、宣传、民政、文旅、党史研究、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单位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资源调查中心,加大对济阳红色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力度,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对境内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编制保护方案,把红色文化保护与利用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真正让红色文化存下来。
        提升红色资源挖掘力度,让济阳红色文化“立”起来。深入开展重要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和红色故事的研究,挖掘全区党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内涵。积极发挥我区公共文化服务重要阵地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社会教育方面的作用,不断提升展示水平。强化红色文化的展示宣传,讲好济阳革命故事,扩大对革命先驱英雄事迹、革命斗争历史的宣传普及率,让红色基因融入济阳人民血脉。搭建各界群众参与的宣传网络,打造红色文化交流传播平台,提升济阳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红色资源的整合力度,让济阳红色文化“动”起来。济阳有良好区位优势,要全力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红色资源利用率,让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经济的资源要素。以点带面,发挥红色资源的整体效应。老城区内可设两个点,济阳惨案遗址、济阳县简易乡村师范遗址。济阳惨案是抗战期间济阳人民噩梦的开始,是日军在济阳犯下滔天罪行的铁证,是全区人民铭记耻辱、不忘初心的警钟。区委区政府可以结合城区改造建设工程,合理规划拆迁区域,给济阳惨案遗址留出相应空间,建设一处革命红色文化教育场馆,命名为“济阳惨案遗址”,与黄河健身公园建设相互融合。  
        济阳惨案遗址以西500米左右为济阳县简易乡村师范旧址,济阳一中原东门附近。济阳县简易乡村师范存在时间为1934年至1937年,时间不长,但播撒了革命的火种,锻炼和准备了干部,第一批党员杨好廉、付怀伦、江兰馨、王春华等,成为革命的骨干,为济阳的革命斗争,做了最好的奠基。济阳县简易乡村师范旧址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可纳入济阳一中未来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中小学生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基地,让青少年更加直观地了解到革命烈士不畏生死、百折不挠的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
        在乡村区域,可统筹济阳第一党支部、西朗抗日高小、陈罗战斗、盐店于战斗、耀德庄伏击战等红色资源,使分散的资源连成线、形成片、构成网,形成“点线面”结合布局,最大限度地提升红色资源利用率。
        强化开放交流、互补共享,把各类红色文化“串”起来。把红色文化和黄河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扩大对外交流层面,整合周边地区红色资源。齐河、临邑、商河、惠民等县与济阳同属冀鲁边区,且济阳部分边境乡镇与相邻县区的乡镇在历史上渊源甚深,曾合并为一个县,如齐济县、齐临县、三边县、惠济县等,红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各级文旅景点串联起来,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红色旅游带动绿色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功能,让红色文化“传”下去。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高起点筹划建设1~2处红色教育基地。可在济阳城市规划基础上嵌入红色文化印记,也可以对济阳烈士陵园进行高标准提升,打造成济阳红色品牌。编制红色文化普及教育读本画册,如《中国共产党济阳区百年组织史》《中共济阳简明地方历史》《济阳红色故事》《济阳红色人物》《红色济阳》等,可使济阳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学习的生动素材。开展“送文化”活动,把红色文化送到群众身边,如共建校内红色文化长廊、小区党史之窗等,将红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成发展优势,助推济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完)
               作者单位:区委党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