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25 更新时间:2023-04-07

向光而行

◎李小松

走出农门的梦

        “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样才能走出农村,别像我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当农民太不容易了……”,虽然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已经14个年头了,但每当回到村里,仍然经常想起小时候母亲的话语。难忘那时的上学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村里的路是那样烂;难忘那时的电视机,需要不停旋转装有接收信号天线的竹竿,信号总是那么难找,电又停的那么频繁;难忘那时的“零食套餐”,书包里的馒头、大葱;难忘那时的“娱乐装备”,杏核、瓶盖加玻璃球;难忘那时的“麦假”,老师学生全放假,手工割麦、人工翻地,辛苦耕种、交完“公粮提留”所剩寥寥无几后的叹息;难忘每次的学杂费催缴,身边的有些同学再也没有回到教室……那时的农村是那么贫穷落后,农业机械化率低、产量低、收入低、社会保障程度低,父辈是多么希望孩子走出农村,而自己又是多么想“逃离”农业走出农村去外面的世界闯荡。
 

回归乡村的情

        在外闯荡十几年,心中却始终忘不了家乡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这里是我的根和魂,这里承载的是乡愁。回到济阳工作已经4年多了,因为工作和生活原因也时常回老家和到其他村里,深深感受到村里近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硬件提升了。随着“四好农村路”、“户户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供水一体化、清洁取暖工程、“厕所革命”、高标准农田等一大批项目的实施,村里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深入实施,“粪堆、柴草堆、垃圾堆”等已经无影无踪,脏水乱倒、垃圾乱扔、物品乱放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明显转变,村容村貌变得靓丽起来。钱袋子鼓了。近年来,随着曲堤黄瓜、垛石番茄、仁风西瓜等“一镇一品”持续培育,家乡的农产品名气越来越大,种植规模连年增长,品质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高,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不少人都在城区买了房子,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精气神足了。随着村容村貌的改观、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吃、穿、住、行、娱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洋溢在脸上的笑容,跳广场舞的欢腾都展现了人们更加的自信从容。
 

奔向振兴的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未来5年“三农”工作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我区作为农业大区,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和省、市有关工作要求,按照“12345”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全市乃至全省最具标杆意义的乡村振兴集中展示区。“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作为一名“三农”战线的基层干部,就是要始终牢记职责使命,不忘入党初心,立足本职岗位,铆足工作干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全区乡村振兴工作添砖加瓦,去迎接和追逐乡村全面振兴的希望之光。
                      作者单位:区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