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1 更新时间:2023-09-11

漫漫摄影路,孜孜求索心

◎刘子平

        时光荏苒,我从2012年开始学摄影,到如今已走过了11个年头。回顾自己的摄影之路,我有许多故事和感悟想与人分享。
        20世纪70年代末,我的父亲是电台和报社的通讯员。我们订的《农村大众》报纸一到,全家如获至宝,都争相阅读。耳濡目染,我对新闻报道也有了一些认识,在父亲的鼓励下,也先试着向县广播站投稿。在看到我写的一篇新闻稿发表后,父亲感慨地说:“新闻如果配上图片,读者就能一目了然了。”父亲的话让我备受启发,认识到照片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那时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姊妹5个中排行老大的我虽是一位民办教师,可一个月仅有几块钱的工资,买相机是一种奢望。但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鼓起勇气,从亲戚家借来一台小型照相机。于是我到县城买来胶卷练起了拍照。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我把一张新闻照片寄到报社后,照片竟被录用发表了。从此,我对拍照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1990年,我被借调到镇党委做宣传工作,其间,我养成了常年读报的习惯。2006年,我从教育教学岗位上退休后,爱好拍照的我花钱买了一台尼康牌便携式照相机,还购置了打印机、压膜机、道具、电脑等。从那时起,我整日开着面包车走街串巷为乡亲们照相,现场还能打印好相片、压膜、镶框,这样大家在家门口就可以拿到自己满意的照片。照相与摄影并非一件事。走街串巷给人照相,被摄者端正坐姿后,我一按相机快门,“咔嚓”一声就照完了,这只能算是“拍照”。照相让我简单掌握了相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但是与真正的摄影创作依旧相差甚远。
        2012年春节期间,在山东省济阳县政务中心广场,我欣赏了县里举办的迎新春摄影展。那些优秀摄影作品不仅艺术性强,而且题材大多是身边的人与事。此次摄影展给我强烈的震撼,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摄影的艺术魅力。我不断地问自己:身边也有这样的摄影素材,我怎么就没拍呢?从此我下定决心改变之前的照相模式。勤能补拙,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的4幅作品入选了“2013年济阳县新春书画摄影民间艺术作品展”。作品入展大大激发了我的摄影热情,从此之后,每年我的摄影作品都能入选县里的摄影展,由起初的4幅作品慢慢增加到十几幅。渐渐地,我不再满足参展县级展览,而且希望向更高规格的展览迈进。但我一连参加了十几个影赛,结果都石沉大海。
        并未灰心的我,选择静心反思,寻找症结,原来摄影并非自己想象得那么简单,欲速则不达。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沉下心来认真读书,不仅阅读摄影相关书籍,也学着品赏文学类作品、钻研美术作品。另外,我还虚心向省市县优秀摄影师请教。为迅速提高摄影水平,我不怕苦不怕累,几次三番专程跑到省城参观影展,聆听专家的摄影讲座。
        好片还需百遍拍。我在拍身边的故事时,一遍拍不好就拍两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2021年春天,我在看电视新闻时得知某地村民在抢种蔬菜,场面十分壮观。可是新闻很快就播完了,故事发生地我也没记住,我只好第二天再看重播。我记下了新闻发生的地点,次日我开启导航驱车100多里路赶到当地。当时几十个村民正在栽植生菜球,见此,我立刻升起无人机。让人物线条与地面线条呈相反的方向,使整个场景更具形式感。就这样一幅摄影作品《田园蔬菜交响曲》诞生了。由于菜地上凹凸不平,我只顾看无人机飞行了,崴了脚。通过向当地人询问,我了解到为使蔬菜尽快上市,提高地温,第二天他们还要覆盖农膜。次日,我忍着疼痛,天不亮就赶到了那块菜地,一瘸一拐地寻找角度进行拍摄。一幅《大地的新衣》摄影作品就这样完成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我多年的刻苦钻研,不断实践,2014年,我的摄影作品《“迷戏”人生组照》入选“相约文博会·群众文化活动摄影展”开始,我拍摄的近百幅照片接连在市级以上摄影展赛中亮相,并被报刊杂志和新媒体采用。2022年,我的作品《大地的新衣》还入展“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我也被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等吸收为会员。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漫长的摄影之路让我深深地明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任何事情都做不成,摄影更是如此。学习摄影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摄影还是一门综合艺术,要想学深就要博览群书,不断吸收相关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只有博采众长,才能水到渠成,才能拍出有分量、有价值的好作品。
      作者地址:垛石街道于良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