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50 更新时间:2023-10-20

村址三迁图景新(下)

——济阳街道葛店村印记 ◎齐建水

古事(迹)追忆


        1、清光绪十二年(1886),凌汛决口。该年立春之后,黄河中上游河段回暖较早,河中冻结的冰凌融化下泄,而下游河段仍在封冻中,下泄的冰凌被堵塞、卡冰、抬高形成冰坝,水位上涨,造成葛店段决堤。具体地点在现葛店险工52号到65号之间。该处为原来的大堤。
        2、清光绪二十年(1894),当时的河务官员欲借黄河水沙的力量积淤田地,贸然在葛店扒开大坝,结果河水失控,造成溃决。
        3、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抗洪(凌)抢险:
        1949年7月1日至10月20日,长达109天伏秋大汛,7次洪峰。更为不利的是,长达12年的抗战和解放战争给黄河造成的创伤尚未恢复,黄河堤防低矮、残破、隐患累累,包括葛店在内的整个济阳河段险象环生。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县党政军民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集中人力物力到防洪第一线,终于保住了黄河不决口;
        1955年,凌汛到来,河面封冻,一般冰厚0.2—0.4米,冰?厚2—3米,险情严重。在葛店工段,采用了船缥石磨打封口的方法,每船配备25人,缥上300公斤的石磨起打冰层,扩大封口,防止拥冰卡凌;
        1956年,凌汛汛情严峻,山东省河务局派来爆破队支援破冰;
        1958年7月特大洪水,葛店54号坝漫水,56—60号坝与水面持平,62—64号坝,漫水深0.1—0.3米;
        1959年,凌汛汛情严峻,县防汛指挥部组织爆破队进行破冰;
        1964年整个伏秋汛期,洪水流量大,水位高,且降雨不停,雨期长,雨量多,3次洪峰三次漫滩;
        1969年凌汛期间,有5次冷空气入侵济阳,黄河出现了历史罕见的三封三开险恶局面,卡冰阻水,凌洪漫滩,险情频发。解放军8722部队的一个连奉命前来支援,抢险救灾;
        1974年,因河道宽浅插封阻水,凌洪漫滩偎堤。
        1976年8月下旬,黄河中下游连降大到暴雨,河水暴涨,洪水过流达一个多月,滩区全部漫水;
        1982年8月,出现1958年以后的第二次大洪峰;
        1985年9月,洪水入济,济阳沿河部分滩区进水,葛店大水偎堤;
        1996年8月,汛情异常,水位高,流速缓,大坝走石严重,葛店26—45号、52号、64号大坝,特别是38、39号坝,险象环生,抛石3次后又续抛铅丝笼,才控制住险情;背河堤脚出现渗水,池塘藕湾10天内水位上涨0.5米,成为国家黄委关注的防险点;
        2003年伏秋汛期,国家实施第二次调水调沙实验,加上黄河全流域持续降雨,相继出现三次洪峰,发生生产堤溃决、串水漫滩现象。
        在历次防洪防凌过程中,葛店村民都跟全县军民一道,在党和政府领导下,斗志昂扬,不畏艰苦,服从安排,团结协作,严防死守,理智应对,斩洪锁浪,抵危抢险,取得了一次次胜利,勾画出一幅幅撼动人心的战洪图,保住了安身立命的家园。
        4、清末民国初,葛店设有私塾,有学生20余人。
        5、1938年,日本侵略军曾在葛店村住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有两村民被日军无故杀害,村民王光信被日军抓去当劳工,修建铁路。
        6、1940年夏天,村民葛大壮因推磨汗流浃背,到大堤上歇息乘凉,有一个日本兵骑大马、挎战刀从曲堤据点回济阳县城路过这里,葛大壮看到后,赶忙回家,丧心病狂的日本兵追到家中,用战刀把他杀害。
        7、大王庙。葛店村早年傍于济水(即大清河),清咸丰五年(1855年)强夺济水故道入海,经常泛滥为患。为了“驯服”黄河,先民们既对水旱灾害进行过长期艰苦的斗争,同时对自然灾害又有崇拜神灵的依附心理。加上统治阶级利用人们的愚昧落后,使得一些传说更加离奇而神秘。古代先民们最有影响、最受崇拜的黄河神,俗称河伯,并赋于他人格化。如《史记》所载,河伯娶妻的故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而山东黄河两岸的民间,普追崇拜的河神是“金龙四大王”,俗称“大王爷”。大王之下的水神叫“将军”。龙是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先民认为龙生活在水中,由于地上的水与天上的下雨密切相关,于是人们让龙当成了水的主人,管理地方水旱丰歉。其后宗教又创出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渐而凡是存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泉井,无不住有龙王。于是龙王遍及天下,而济阳一带信奉的河神是“金龙四大王”。每当出现黄河决口的时候,河工人员在堵决口之前,事先备好黄表香烛和木盘,加心留意着大王的出现。住在断坝残堤水边岸旁,出现小蛇一样的东西,人们一旦发现,便视其为“大王”,将黄表纸铺于木盘之内,小心翼翼,持盘靠近小蛇。一面虔诚地祷告,一面把木盘放在小蛇的头前,并迁就小蛇的左右上下移动,随之移动木盘,让大王进入盘内,立时用黄表纸罩盖,名曰“黄罗伞”,大王紧缩其体,在木盘中间不敢动弹。于是,人们便把大王请进庙内,设坛摆祭,焚纸烧香,顶礼膜拜,扶乩问卜。附近闻知者,纷纷携带贡品前往祭拜,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据村里老人王尔友忆述,葛店村原来建有一座大王庙,庙廓绿树环抱,飞檐朱壁,一度香火兴盛。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在一次龙卷风过境中,坍塌湮灭。


风土习俗


        饮食:村民习惯性于一日三餐,上世纪七十年代前以玉米、高粱、地瓜干等粗粮为主,自从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提高,人们开始以馒头为主食,早晚伴食粥或稀饭。随着生活条件逐步改善,人们由咸菜佐食转变为午晚有炒菜佐食,肉蛋奶也成为日常消费品。
        待客:村民们非常重视待客礼仪,客人进门,起身相迎,先让座,再敬烟献茶,款待酒饭。如遇结婚、做寿等重大场合时,有“返席”之风,俗称“两半截儿”。近些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注重招待客人的饭菜质量,待客程序逐渐与城里接轨,简化了很多。
        称呼:以前称父母叫“爹妈”,现在都叫“爸爸妈妈”。通常,管与父亲同辈份且比父亲年龄大的男人叫“大爷”,大爷的妻子叫“大妈”、“大娘”;管血亲较近或关系密切的叔叔叫“伯伯”,血亲较远的喊“叔”,管父亲亲兄弟的配偶喊“妈”,如“大妈、二妈、三妈”,血亲较远的叫“婶子”。长辈喊晚辈通常直呼学名或乳名,喊晚辈的媳妇多以“丈夫名+家”相称。
        婚姻:上世纪九十年代前,缔结婚姻程序较为复杂,要先后经历提亲、小见面、大见面、换号、下柬(联门贴)、上头、送艳枋(陪送的家具、被褥等)、迎亲、回门儿等诸多环节。此后还要“四天叫八天送”——过门第四天女方要派人到男方接回新娘子,第八天由岳父送回来。近些年来,提倡喜事新办,有些环节都简化了。
        丧葬:亲亡当日,停遗体于正堂,子女侄孙围绕痛哭。亲人亡故后每日早、午、晚都要“送浆水”。次日,差人去给亲戚送信,扎灵棚,拉遗体去火化,火化回来入殓。戴孝子女穿丧衣,男的戴丧帽,女的戴麻子(用白孝布叠成的长条),守在灵棚里。第三天中午,等至亲到齐,开始出丧。焚烧纸糊的车马轿子,长子(女)摔瓦,然后起灵上路。路上,由出嫁的至亲女儿、侄女和外甥等摆祭桌,然后送亲灵至墓地,之后“三七”(死后的第三个七天)、“五七”、“一百天”,子女都要上坟祭奠。近些年,村里移风易俗,提倡厚养薄葬,省略了很多繁文缛节,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了钱财,深受群众欢迎。
        节日:村里有很多节日,公历的有元旦(阳历年)、五一节、国庆节等,农历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十五、八月十五(中秋节)、小年等。


名人简记


        王尔希 1922年12月生,1945年3月参加八路军,1945年7月在齐临县大队时牺牲。
        王玉才 1927年7月生,1949年3月参军,1951年抗美援朝时,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六军二三〇团牺牲。
        王尔忠 团职干部,已退休。
        王光平 团职干部,已退休。
        王昭恭 1939年2月生。1957年12月入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1958年10月回国,加入中国人名解放军工程兵参加国防施工。1960年12月入党,历任班长、副排长、管理排长、管理员;1969年10月转业。先后在济阳县稍门公社工业办公室、稍门乡、仁风镇工作,历任工业办主任、纪检干部、党委纪检委员、纪检书记、人大主席团主席。1999年2月退休。荣立三等功一次。
        桑振翼 1956年11月生,1975年10月参加工作,历任稍门人民公社办事,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唐庙乡党委书记。1998年4月,任县电力总公司总经理、书记。1999年5月,兼任济南济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党组书记(副县级)。2004月,任济阳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2016年退休。
        或畅游在黄河蜿蜒的长堤之上,观听大河波澜壮阔的涛声,或漫步在葛店美丽的街巷之内,品味村庄悠久的历史,我们不禁为这巨大的变迁而感慨,而动容,更为这片土地上奋斗的人们而自豪,同时也为村庄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充满无限期待。      (完)
                     作者单位: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