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486 更新时间:2024-05-22

农田变身“数字田”我区信息技术助力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


         立夏至,农事忙。在我区高标准农田里,农机穿梭、无人机飞舞,物联网系统犹如“天眼”,监测墒情、虫情等,守护万顷良田;智慧化大棚里,自动洒水、智能控温,人工智能“运筹帷幄”,蔬菜拔节生长。
         云在转,数在算。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以数字化改革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在农业数字化方面,济阳正加快推动智能作物管理平台建设,通过信息技术,让农业生产焕发新活力。
 

“一块屏”带来生产方式之变
 

         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种好西瓜,陈凤英心中有“数”。
         “秘诀就在我们的产业园里。”陈凤英口中的产业园是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据产业园负责人张文波介绍,产业园利用物联网、5G等技术开发了数字化农业园区信物融合综合管理操作系统,建设583台物联网传感器(包括检测类340台、智能控制类212台,智能监控31台),每个大棚装有摄像头和传感器。“在这里可以了解每个大棚的空气温湿度、大气压力、叶面温度及土壤湿度、PH值等,如果超过设定温度,系统会自动报警。在这里,还可以观察每个大棚作物的生长情况。”
         “升降棉被、通风、浇水、施肥等‘重活’通过手机操作即可完成。” 瓜农郑逢利随身的手机就是他的工作台,一部手机管理园区49个蔬菜大棚,系统会“告诉”他什么时候浇水施肥,需要浇多少水施什么肥。还可以通过大棚环境温湿度的控制减少病虫害,做好提前预防,减少农药使用。郑逢利自豪地表示,西瓜的含糖量、硒含量以及西瓜重量都是可监可控,甚至可以精准了解哪一个西瓜成熟了。
         济阳围绕健康畜禽、绿色蔬等特色主导产业,支持有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开展平台搭建和示范应用,一批数字农场、数字牧场应运而生。
 

“一张网”带来组织方式之变
 

         种菜不见土,叶菜按棵卖。
         走进吴寨村,只见一栋栋温室一字排开,棚内一排排“漂浮”在水床上的生菜叶片肥厚、鲜嫩翠绿。
         “这是以植物工厂模式种植的水培生菜。”技术人员刘霞说,可别小看这水培种植,通过严格控制光照、养分等,生产出的生菜完全达到绿色、生态、有机标准。
      刘霞介绍:这里的蔬菜全部是使用无土栽培技术生产的水培菜,从源头杜绝可能来自土壤和水的污染,同时不使用农药、化肥和激素,致力于生产最健康的食材。“我们瞄准消费升级,对发展都市农业、智慧生态农业充满信心。”
      水培蔬菜项目无土壤,不洒药,依靠营养液和人工光照,通过高精度环境控制实现蔬菜连续生产,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可实现全年生产,大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数字农业,改变了农民的耕种方式,也重塑了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随着信息加速整合共享开放,越来越多的大数据转起来、用起来,形成“一张图”,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无限可能。
      我区聚焦“现代农业”定位,推进建设济阳区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仁风富硒蔬菜数字产业园、曲堤黄瓜全产业链示范园等“一街镇一园区”项目,推广“物联网+农业”管理模式,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智能轨道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智慧大棚人工节省50%,农产品产量、品质显著提升。同时,建有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5个,市场年交易额达20亿元以上。
 数字赋能,农业跑出“加速度”。下一步,我区将继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施农业、种植业、畜牧业等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探索符合本地农业发展的信息化路子,推动由“点上开花”向“面上成景”转变,持续提升全区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