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8 更新时间:2024-07-03

做 纸 花

◎闫传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为了解决一大家子人的温饱问题,乡亲们在政策允许或者说政策不明确反对、又不耽误生产队劳动的情况下,起早贪黑千方百计找点事做,挣个仨核桃俩枣补贴在日子里,有的用玉米皮编地毯卖给外贸收购站,有的蒸锅高馍馍悄悄地卖给街里街坊。进入冬季,除了派男劳力去挖沟修河,大部分老人妇女人闲在家里。我们村这时候有好几家开始做纸花,预备春节前后到集市上去卖。过新年了,好多小姑娘都买朵花戴,图个喜庆。童谣“新年到,新年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爷爷要顶新毡帽”见证了这种习俗由来已久。
        做纸花的纸张一刀大约500张,白色,比粉连纸要薄要软。做时先取二三十张,上下对齐放在木板上,在最上面一页上均匀地画上一个个圆圈,直径大约二三厘米,有圆规的用圆规画,没有圆规的把小酒盅扣在纸上比着画。有的事先在一张硬纸板上画上圆圈掏出圆洞做样子,再把纸板按在花纸上描着画,画完后开始沿着圆圈外围打出花瓣。打花瓣用的工具叫花凿,是一种专门打制的凿子,凿刃呈“Ω”形,特别锋利,装有木柄。加工时将花凿凿刃贴近圆圈,用锤子一下下敲打木柄直至纸透形成一个花瓣,再打出下一个花瓣,一般一个圆圈上要打出五六个花瓣,这样一个圆圈为一组,就可以一次成形打出二三十张花瓣纸片,打出来的花瓣纸片要涂上颜色,或粉或红或深或浅,晾干后将三四张搭配好颜色的花瓣纸,错开花瓣方向粘贴在一起做成花冠,再把染成黄色的下脚料纸剪成一毫米宽两厘米长的小纸条做花蕊,取一根长十厘米左右的细铁丝一端夹上花蕊,一端穿过粘好的花瓣圆心,铁丝末端包上绿色纸,做成带花萼的花柄状,使纸花更加结实耐用,花冠用手轻轻向前一握使其呈花朵状,更加逼真漂亮。俗话说好花需要绿叶扶持,绿叶用打花瓣剩下的下脚料剪成,涂成绿色,每朵花粘上两片绿叶,更加惟妙惟肖。成品存放在纸箱中,攒到年根子底下到各集上去卖。家里人口多的流水作业,效率高产品多,手艺好的纸花质量好、颜色鲜艳,同样价钱出手快。售卖时老人背着纸花步行赶近集串近乡,年轻人骑自行车载着纸花赶远集串远乡,远的能到商河、惠民、临邑、章丘等周边县市。买卖好的话,一冬不白忙活,能过个好年还有结余。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幸逝世,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顿时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中央决定九月十八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同志追悼大会,要求各省市区县乡村要提前组织群众准时收听收看大会实况,举行悼念仪式。村里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织悼念活动,提前安排几个干净利落的婶子大娘一起裁剪缝制黑纱,我母亲则分到另一组去做纸花。我跟着母亲来到后街一户人家,这组有六七个人,其中有婶子、大娘,也有嫂子、姐姐,她们心情沉重,话语不多,自觉分工协作,一朵朵洁白的纸花精心裁剪粘贴、细心检查、毫不马虎。这次用的纸特别白、特别薄、特别有韧性,用花凿打出花瓣后,再将每一个花瓣卷在细高粱莛竿或圆竹筷上,双手从两端往中间用力一挤,展开后花瓣上形成了一道道细细的褶皱,组合成的花冠简直与真花无异,十分逼真。我也学着做了一些,婶子大娘都夸我手巧做得好,说心灵的孩子才手巧呢。我沾沾自喜,可母亲怕我万一弄坏了浪费纸张,就不叫我做了,叫我去数簸箩里做成的花朵数,我们一共做了两大簸箩白花,保证全村男女老少每人都能领到一朵白花。
        九月十八日下午,全村男女老少早早来到村中小学,每人领一个黑纱戴在衣袖上,每人领一朵白花佩戴在胸前。天阴沉沉的,不一会就下起了濛濛细雨,此时此刻山河同悲、苍天落泪。悼念活动安排在我们上课的教室里,教室里挤满了人,来的晚的就坐在教室外面。黑板上方悬挂着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遗像,遗像上系着黑纱,黑板上用白色粉笔写着“沉痛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几个粗体大字,讲桌上放着木壳收音机,音量调到最大,收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大会实况转播。三时整,追悼大会开始,全体起立面向毛主席遗像默哀三分钟,默哀未毕,人群中已有哭泣之声,队干部想去制止自己先哭出了声。及聆听完华国锋总理致的悼词,待在教室外面的人有的已淋湿了衣服。书记怕一个须发全白的老人淋感冒了,说屋里实在挤不下了,您还是先回家吧,老人依依不舍,用农村最高礼仪冲着毛主席遗像磕了四个头,然后由孩子们搀着提前回家。乡亲们将黑纱白花佩戴了好长时间都舍不得摘,家里老人嘱咐我们说毛主席过世了,我们祖祖辈辈种庄稼的平头百姓谁没沾过他老人家的光?咱要感恩,要给他老人家执绋,这黑纱、白花至少也要过了三七或五七才能摘。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塑料花、海绵花、丝绢花投入市场,手工纸花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会加工纸花的老艺人渐渐故去,这一技艺目前尚能在剪纸工艺中得到体现,也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与传承。
            作者单位:姜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