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7 更新时间:2024-07-03

济阳民间的习俗(上)

◎孙厚德

一、拜年


        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俗称“过年”,是一年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这天人们都早早的起床,穿上最好看的新衣裳,打扮得整整齐齐,不管大人孩子都要向长辈拜年。拜年有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辈份次序互拜。拜年的时间是从腊月三十日(俗称“除夕”)傍晚开始,先放鞭炮,后煮水饺,在吃水饺以前,小辈必须先给家里的长辈磕头拜年祝福后才可以吃水饺,拜完年后,晚辈总能得到长辈赠送的大红包,俗称“压岁钱”,传说晚辈得到的“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初一早上天刚亮,大人便领着自家的晚辈,先到本族本院中年龄大、辈分高的老人家中去磕头拜年,磕头拜年的方式是,进门后先冲着悬挂在正堂中央的家堂跪拜一下,然后再喊着长辈的称呼一一磕头拜年祝福,只要在长辈面前一跪,长辈们便乐呵呵地迎笑着,有的晚辈借此礼拜,让以前对长辈不敬或冒犯,都在长辈心里化解了。因此,年初一的拜年礼仪是一副有效的化解矛盾的融合剂。拜完自家本院后,一般天已大亮,这时大人们对全村的长辈挨门挨户拜年,这时大街上来来往往,都是四处拜年的人们,见面后都拱手祝福,互喊“见面发财”、“大吉大利”。族院人口多的,就有一两个年龄大、辈分小的男人,领着几十口族人,组织挨家拜年,那队伍也是彰显着本族家庭的团结,拜年的人们每入一长辈的院,大家都喊着为长辈拜年,齐刷刷地跪在长辈面前,高兴的长辈便步出正门笑脸相迎,那场景祥和、喜庆、欢乐、温馨。向亲朋好友拜年也讲究次序,初二至初四拜姥爷、姥娘、舅舅、岳父母、姑丈等,并须带上过年的礼品,给长辈们依次跪拜。一般情况下,初一拜年时不宜久坐、客套话说完就要告辞,还一定要注意礼节和言谈举止,皆说:“过年言好事,出口称吉祥。”


二、闹元宵


        农历的正月十五,是过年后第一个团圆之夜,旧称“上元节”,正月十五称“上元夜”,民间俗称“元宵”。主要习俗是以玩灯火和民间文艺、小丑表演为主要活动。在民间有“丑十五”的说法。在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供祖先、祭神灵、吃水饺、放鞭炮,晚上家家户户门前大挂大红灯笼。白天都组织踩高跷、玩龙灯、跑旱船、演地方小戏、表演丑老婆送闺女、猪八戒背媳妇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三、剃龙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民间俗称的龙抬头的日子,这种说法的来历是按《易经》的说法,在这一天以前,虽然立春节气已过,但还垫伏着,称之为“潜龙在渊”。这一天以后,阳气上升、春意隐约可见,故有“见龙在田”之说,顾名思义,龙已经出现了,一切都开始崭露头角。相传当年女皇武则天自立周朝,自称皇帝。玉帝遂降旨龙王三年不许周界有雨,因龙王心慈,不忍见凡间生灵受苦,甘犯天威,降了一场大雨,玉皇大帝知后大怒,将龙王拿下治罪,压于山下。因为百姓日日为龙王爷祈祷,感动了玉皇大帝,将龙王爷释放,释放的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二月初二,于是,以后就有了“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农谚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农历二月初二,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民间有“二月二剃龙头”的说法,每年的二月初二这一天,民间的各个剃头店通常会迎来理发的客流高峰。在这一天剃头,会使人鸿运当头,福星高照,小孩理发,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俗称“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另外,根据民俗,有正月不能剃头的习俗,所以腊月下半月的剃头生意异常火爆,各个理发店都是从早忙到晚,这样正月里的客人寥寥无几,只要一出正月,特别是二月初二这天就会客人爆满,关于二月初二剃龙头,除了讨个吉利,还有禁忌方面的原因,因为按照习俗,有“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没有舅舅的人则不存在这种顾忌,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进步,正月里剃头的人也在增多,这其实是一种误传,“死舅”是“思旧”的谐音,清朝初期,汉人以正月里不剃头的方式怀念明朝,但又不敢与公开下达“剃头令”的清政府对抗,就有了上述的说法。


四、炒豆子


        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炒豆子、吃豆子的习俗,俗话说:“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丰收”,这一天,吃了各种炒制的豆子,意味着这个年就算过圆满了,从这一天开始,一年的辛勤劳作又开始了。相传在武则天建立周朝称帝时,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爷三年不得在周朝界地下雨,龙王爷不愿百姓受灾挨饿,瞒着玉皇大帝偷偷向周界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爷压于大山之下,并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百姓为了拯救龙王爷绞尽脑汁,直到第二年的二月初二,一位妇女背着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于是,家家户户把用盐或糖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奉在当院,龙王爷因此得以回归天庭。后来,人们为了缅怀纪念龙王爷,便在每年的二月初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叨念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


五、灰打囤


        农历二月初二用柴火灰打囤是流行于民间的一大习俗。天亮后,将灰撒在门前,俗称“拦门避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在圆圈内放置一些五谷杂粮,俗称“围仓”或“灰打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俗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在民间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的说法,说的就是二月二这天龙王布雨,让天下百姓种好庄稼,五谷丰登,传说龙王的女儿犯了天规,被罚离开龙王家,永世不能回聚,龙王的妻子思念女儿,哭坏了眼睛,这时龙王去求玉皇大帝,祈求能见女儿一面,玉皇大帝见此情景便开恩,允许他们在开春万物复苏的时候,即每年的二月初二可以见一面,这时龙王夫妻万分感激,每到二月初二,他们一家人见面时,万分激动,泪如雨下,天下的人便享受到了甘露,春雨贵如油,百姓从这一天开始田间劳作。同时,这一天天刚亮把自家的灶火里烧的柴火灰扒出来,在院里子以及家门口打囤,实际上就是灰撒开画上一圈灰圈,并在灰圈的中间放上不同的五谷杂粮,在灰囤的外面连着灰线还要画上一个梯子,寓意五谷丰登,灰打囤后便打开鸡窝,让鸡出来觅食,看鸡先吃哪一种粮,预示着今年就是哪种收成最好,初二的早饭,民间流传着要吃一种用五谷杂粮做的“黄日”饭,中午要吃龙须面,寓意全家人一年平安顺利,到了晚上还要挂灯笼,为龙王一家照亮分手的前程,平安分离,再等待着明年的二月二再团聚。过了二月二,一年的忙碌就从此开始了。


六、祭祀


        按照民间的习俗,一年中祭祀的日子最主要的分为四次,首先是过年祭祀。腊月三十这一天,一大早便把家里的盘子碗子、茶壶茶杯、酒壶酒杯洗干净,在正堂屋的正中间摆上一张八仙桌,中午过后把家里的“家堂”(俗称轴子)请出来,悬挂在八仙桌正对的墙壁上,在八仙桌上摆满大盘小碗,在上面放置鸡鱼肉肘、水果糕点、糖果,在肉类的上面还在披上洗净的菠菜,在八仙桌上还要摆上牌位,在牌位的两旁要对称摆上酒杯、茶杯、筷子之类,筷子一般都用新购买的红色新筷,在八仙桌的外沿正中还要放置一个香炉,在摆好一切祭祀的礼品后,在太阳落下之前,家里要有一位大人,走出家门外到开阔处点燃手中的香柱,冲着祖坟的方向默默口语,意思是:要过年啦,请逝去的亲人在天地之灵魂,回家同阳间的家人一同过年,默默邀后,手捧点燃的香柱,慢行回到正堂,把香柱插入香炉,茶壶内沏上热茶,酒壶内斟满了酒,意寓先人已到,八仙桌两旁的椅子,直到大年初一傍晚前是不可以坐人的,三十傍晚先出锅的水饺,要盛上两碗,放在八仙桌上,直到大年初一中午,香炉里的香烛是不可燃尽的,要持续点燃,跨年夜的水饺也是要换新的,期间也要烧些纸钱,祈祷先人保佑在世的家人生活安康,经济富足,祭祀仪式直到初一中午过后、傍晚前才算结束,傍晚前家里的大人要先点燃三根香,取下牌位,拿着鞭炮,抱着纸钱,默请着把先人再送回,来到恭请先人回家过年的位置,开始焚烧纸钱,还要把牌位一同烧掉,同时鸣放鞭炮以示欢送。到了清明节,七月十五(鬼节),十月初一等祭祀节日,还要按时备好供品,坟头再送去祭资,慰藉先人安息。


七、祭祀鲁阴侯


        鲁阴侯,姓翟,字明修,祖籍安徽,相传为唐太宗御医,战乱时被皇上钦点,跟随薛仁贵征东,途经仁风街时,由于水土不服,病逝于此,后被封为鲁阴侯。据民间相传,鲁阴侯有灵感,能显灵附銮,开药方治病救人,仁风的北街村民将鲁阴侯奉为城隍老爷,神像供奉在城隍庙内,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春节到鲁阴侯神像前烧纸焚香祭拜,以示纪念。在鲁阴侯的供台上备有竹签两筒,墙上挂有签布一块,签布格内均为中草药名称。凡来求者,即摇动签筒出来一支签,将签与墙上签布号码相对,再到药铺拿药,服之便好,实乃一绝。祖传仁风四个街及四小社的老人百年以后,所有的祭祀仪式均在供奉鲁阴侯城隍庙内举行。在庙内的墙上画有各种图案,以弘扬孝道等传统。图案所示有奖有罚,对不忠不孝者,墙上画有一盘大磨,磨眼大似碗口,意即将不孝的人头朝下送入磨眼后,转动石磨,以示惩罚。鲁阴侯神像在“文化大革命”时期遭到破坏,被焚烧掉,现仅保存有鲁阴侯牌位和城隍庙古印,但祭拜鲁阴侯的风俗仍在延续,常有方园几十里的病人前来拜求鲁阴侯城隍爷。


八、送米


        妇女生儿育女后,亲戚朋友、街坊邻居都要送些礼物上门探望表示祝贺,俗称“送米”。亲朋多的,家人要认真计划并安排好招待日期,根据亲朋好友的多少预购答谢宴席的桌数,家里添了人口的第二天,要安排产妇的小叔子或小姑子到产妇的娘家去报喜,不管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一律报成是小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有娘家人去“送米”时才能验证,但也有的按照老风俗来预测男孩女孩的,一般男孩安排在产后的第九天招待客人,女孩在产后的第十一天招待,在招待亲戚的日子,按照老风俗前来贺喜的亲朋们,带着鸡蛋、红糖、油条,三五尺布匹之类的,也有的娘家人带来的是早已准备好的婴儿用的小被子、小褥子,贺喜的方式旧俗是不用礼金,街坊邻居们登门贺喜想送的一般是挂面、油条等,一家添人口,全村都祝贺。不管礼品多少,都是一种心意。为答谢大家的美意,产妇的主人家也得备好煮熟的鸡蛋,用红纸涂上颜色,俗称“红蛋”,分发给亲朋街坊邻居们,以示同喜同贺之意。一般产妇不到“满月”后不出家门,在家为木养身体,有的按照旧俗,为新生婴儿赠送银器如手镯、脚环、长命锁等,现在已不常见了,现在一般时兴送礼金。       (待 续)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