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1 更新时间:2024-07-31

送小饭

◎孙云峻

        我的故乡在农村。从耄耋老人的老人那时,在繁文缛节的婚俗里就流传着送小饭的细节。
        结婚当天,拜完天地之后,新娘由伴娘陪伴步入洞房。
        然后,就有妇女,或妇女带领一孩童,前来给新娘的公婆道喜恭贺。有的一人单独前来,有的三五成群结伴而来,一起向新娘公婆恭喜。这里来道喜的妇女,大多数是同新娘原来一个村的妈家人早先嫁到本村的女人,有的则是在这个村新娘妈家的亲戚挚友家的女人。
        请注意下面一个细节:正当她们跟新娘公婆互相道喜、客套寒暄的时候,每一家来道喜的妇女的家人,或手拎着食盆,或双手端着大传盘,送进洞房。这些是她们送给新娘的见面礼。每份礼品一般都是大同小异:五盘以上的熟菜,另加一盘馒头。然后那些来道喜的妇女来到洞房,因与新娘早就是认识的同村熟人或亲友,洞房相见,尤其是新娘,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更显得分外亲切。这些来道喜的妇女,将各自带来的饭菜一一摆放在洞房内的大桌上,她们的任务是陪伴新娘吃饭进餐,名曰:送饭。
        在我的家乡,婚宴上有亲戚不入席这一不成规矩的规矩,结婚当天的主席就是招待女方来的男送客。
        至于洞房里怎样安排或招待那些来凑热闹送饭的人就显得不那么殷勤和重要了。这些来送饭人的带来的菜,往往不是厨师的手艺,一般是家里人自己动手做的,材料不全,艺道不高,七拼八凑,咸一口,淡一口,色香味都远显不足。这些菜因各顾各,各行其事,许多是重复的,单调,花样不多。虽然将各家带来的盘子碟子数量不少,摆满了桌子,但菜的数量少得可怜。又加上女席上几乎没有人喝烈酒,以吃菜为主的“筷子手”为主体,盘里的菜不多时一扫而光。只可惜,要等到主席——伺候男送客的席先散才能散去的女席,就显得冷清尴尬得多了。
        往往在这时候,为了应付下送饭女席上这个场面,主人就告诉小灶的厨师根据送饭席上来的人多少,带来的菜的多少,盘里菜剩余的多少,特意安排做几个菜添上。吃饭时,还要加菜或汤,送饭人带来馒头不够的话,还要主家添馒头,得做到酒不管喝好喝不好,饭菜总得要管饱。为此,主人要付出“半个酒席”之多。
        临散席,专人把送饭人带来的盘碗清洗干净,新娘的公婆往往放上一包花糖或盒香烟以表答谢,随之将送饭人热情地送出家门。
        送饭人家,一为两好。然而她们给新娘送饭,侧重于对新娘妈家那一方的关系和感情,才在这一天既耽误了工夫,钱财上又有所破费。因此,新娘新郎回门归来,新娘从妈家带回烟糖点心等礼品分别去送饭人家一一答谢。
        上述整个过程,民间称作“送小饭”。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婚宴上送小饭的习俗不断在改变,发生变化。
        济阳北部的王圈、仁风等地在上世纪下半叶,不断有女子嫁到家乡这周围的村庄。俗话说:“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果真如此。那边的女孩出嫁的当天,不但有男客护送,而且出嫁女孩的婶子、伯母、嫂子、姑母、姨妈、妗子,甚至她的姥姥一干等人有来有婆家门上护送坐席的习俗。如此一来,女方提出了先决条件,男方家庭不能再宴席“男女有别”了,不能再指望用“送小饭”的席面凑合应付局面了,要做到“同是客同样的宴席”。男方这样的决定,使那些应该送小饭的饭菜没了用武之地,失去了市场,于是世上没有变通不了的事,该送小饭的人掏出金钱、喜账等实物作礼品相馈赠来代替送小饭的习惯几近消失。又后来,婚宴规模扩大,人员众多,婚宴从家庭转移到酒店宾馆进行,该给新娘送小饭的人缴上一份礼金,做了陪新娘的客人,到现在,婚宴上送小饭的习俗彻底销声匿迹了。                           作者系城区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