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有记(上)
◎杜秀香
环顾世界,眺望古今,似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如中国这般热衷于书写历史。我们的先祖们近乎执着地在岩壁、在甲骨、在青铜、在竹帛、在纸张上记录着我们民族走过的足迹,思考着王朝兴衰的轨迹,书写着帝王将相的事迹,篆刻着文明发展的痕迹。从周朝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中国编年正史、信使的开端)起,中国人有了每一年都查得出的记录;从周平王四十九年(公元前722年,《春秋》记事始于此年)起,中国人有了每一月都查得出来的记录。确切地说,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两千八百多年。由此,中国成为全世界历史记录最完整的国家,中华文明亦成为全世界唯一一脉相承至今仍生机勃勃的文明。在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大地上,咿呀学语的孩子们说着几千年前先人们曾说着的语言,入学启蒙的少年们写着曾在古人笔尖流淌的一笔一划,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
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文化不灭,文明不死。
文明何在
周末陪着女儿追看《我是歌手》,本来要追的是华晨宇,却不成想被腾格尔深深打动。一首悠远悲怆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唱出了他对故乡、对草原最深沉炙热的爱。忧伤的曲调,在马头琴的琴弦上回旋、流淌;游子的孤独,在腾格尔近乎嘶吼的歌声里震颤、回荡,令闻者伤心,听者落泪。那是一个长在故乡却又失去故乡的游子最刻骨的想念,那是一个失去民族文化却又苦苦寻根的浪子最悲怆的呼喊。远离故土,失去母语,改变祖辈相传的生活,他们不止是故乡的游子,更是民族文化的游子。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的根本不是土地,不是城市,而是文化。更确切地说是语言,是文字,是信仰。当这一切慢慢遗失在时间里,他们也就成了历史的流浪者。古今中外的学者一直固执地追寻历史上那些莫名消失,不知所踪的国家、民族或文明,设法捕捉他们消失的蛛丝马迹,努力解读他们留下的只言片语,亚特兰蒂斯、玛雅、匈奴、契丹、西夏、楼兰……它们消失的未解之谜如同迷雾笼罩在史书中,徘徊在废墟里,让过去变得不那么确定,让历史多了几分诡异与神秘。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在历史的维度里,在我们的身边。只不过,他们迷失了。某一个瞬间,某一场战争或某一个突变事件,他们远离故土,迁徙流离,慢慢融合到别的民族与文明里,渐渐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发音,遗失了自己的文字书写,丢掉了自己的信仰崇拜。于是,在历史的记录中,他们神奇地消失了,不知所踪。文字成为无人能读的死文字,文明也成为一段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
太史公在《史记》里专门开篇辟章为匈奴、大宛、乌孙立传,只可惜,它们最后都成了一个个“历史名词”。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也没能逃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如今我们所知的埃及、印度不过空有其名,古文明的内核早已消亡,准确地说它们现在只是一个“地理名词”。中国帝国时代最后的余音,离我们最近的王朝——满清王朝,他们从青山白水中走出来,走进中原大地,走进中华文明,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对一个民族而言,这是他们民族的高光时刻,历史巅峰。可就在这二百多年里,他们渐渐抛弃了原有的生活传统,放弃了自己的母语,遗忘了自己的文字。在统治历史的同时,他们也正在历史上消失。时至今日,会说满语的人已经屈指可数,等他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他们所代表的民族文化与文明也将消逝在历史长河中。中学时,学过都德的《最后一课》,如今看来更能理解他们面对国家文明和民族文化即将消失的巨大悲伤与失落了。
中华文明一路走来,从来不是岁月静好,更没有现世安稳。春秋战国之时,中原四方受敌,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时时侵略边境。公元前771年,北戎更是引兵入镐京,杀死周幽王,灭亡西周。平王东迁,诸侯崛起,王室衰微,后管仲辅助齐桓公“尊王攘夷”,从而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忍不住慨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秦汉之时,匈奴崛起,攻城略地,杀人劫物,幸得一代代名将出征边疆,远逐匈奴并留下至今听来依然热血的民族最强音:“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魏晋之后,五胡乱华,南北并立,这段历史甚至被学者称为“中原陆沉”。好在,三百多年的分裂与乱世最终结束于隋文帝杨坚的统一。大唐开元盛世之后的安史之乱,令曾经万朝来贺的大唐再也没有重回盛唐的巅峰。两宋偏安一隅,金、辽、西夏并立,蒙古铁蹄疾驰如风,靖康之乱的耻辱,崖山之战的悲壮,是中华文明史上抹不掉的伤痕。明末清军入关,八旗进驻中原。两百多年的闭关锁国后,八国联军的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打响了列国入侵,割地赔款的近代屈辱史,同时也打响了中华文明的崛起与复兴之路。
时至今日,中国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太空漫步,北斗凌空,追逐星辰大海的脚步永不停止;睥睨世界,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明也被全世界公认为五千年来唯一没有中断之文明。中华文明分外强大吗?有史以来,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亦曾世界称雄,可它们最终都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不时泛起的浪花和史书的记录依旧诉说着它们曾经的强大与繁荣。中华文明的延续恰恰是因为它的博大精深,宽厚包容,它如同海绵,吸引与包容着所有进入它的民族与文化,渐渐与它们融合,最终变成自己成长的养料与立足的基石。学贯中西的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亦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放弃Or NO
窦文涛“看理想”里说,活了大半辈子忽然发现人生最重要的不再是选择,而是放弃。是的,人生某些时刻,要学会对never give up say NO!坚持,是一份勇敢;放弃,同样是一种勇气。
近日,读到《李斯列传》,掩卷甚是唏嘘。公元前221年,始皇帝嬴政以风卷残云之势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一统六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转折,奠定了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开启了帝国主义时代两千多年的滥觞。其后的任何朝代都是秦朝的延续,它们的朝代名称或许不同,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或许不同,甚至每个朝代掌权的社会阶级不同,可无一例外,它们都是秦朝帝国时代的继承者,骨子里生长着秦帝国的基因。如此丰功伟业,秦始皇固然称得上千古一帝,可为他奠定千秋基业而运筹帷幄的良臣,为他建立不世之功而浴血奋战的贤将亦是功不可没。而李斯,就是其中一个。其后,始皇帝以李斯为相,设郡县,废封建;焚诗书,坑儒生;明法度,定律令;同文书,统度量;外攘四夷,周遍天下。秦朝登上历史的巅峰,李斯也逐渐走上人生的高光时刻,他的儿子皆娶秦国公主,他的女儿悉嫁秦国公子。史记有载,李斯过寿,置酒于家,百官皆至,车马盈道,风头一时无两。李斯见此情景亦不禁慨然而叹:“荀卿曰‘物禁大盛’,而今我位极人臣,富贵已极,只是不知日后结局如何?”盛宴之上发出如此悲音,可见其亦有远虑。只可惜,权欲之中毅然放手,富贵之中全身而退,繁华之中抽身而出,热闹之中隐身远去,他却没有做到。待到后来被判腰斩,身死族灭,他才悔不当初地对儿子说:“吾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不可得乎。”呜呼,其言可叹,其人可悲,其生可悔,其悔已晚矣!
窦文涛能说放弃,恰恰是因为他已经看过人生繁华的风景,经历过成功的闪光灯,懂得月圆而亏,懂得水满则溢。古语云:急流勇退,谓之知机。如何在飞鸟尽,良弓藏之前优雅退场是人生最艰难的挑战。范蠡知机又懂得放弃,方才能泛舟五湖,逍遥一世;相反,文种知机却不懂得或者说不舍得放弃,以致横剑自刎,不得善终。李斯不说放弃,是因为他不知机不懂得功成身退吗?如此一个师从荀子,精通六艺,洞若观火,通达世事的人怎会不懂得,他懂得,却如同文种一样做不到放弃。他贪恋权力富贵幻化出的海市蜃楼,他贪恋人生站在巅峰时刻的繁华盛景,只能一步步走向他悲剧的宿命。
可“放弃”二字也不是所有人都有权利去说,去做。今年要说最火的综艺莫过于《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其中的蓝盈莹被许多人diss说“你努力的样子真难看”。why?因为很多人都觉得她功利心太强,简直把“我要赢”写在脸上。可多少吐槽她的人之所以讨厌她努力的样子,不过是狐狸吃葡萄,发酸而已。因为自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因为自己整日以顺其自然为托词,以不与人争为借口,以不贪名利为遮羞布来掩盖自己的不努力,不成功。所以,从来没努力试图登上峰顶,从来没看过山顶风景的人,何敢言放弃?
有人说,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际遇里与苏东坡碰面。父亲苏洵的不畏强权让他懂得何为风骨;妻子王弗的早逝让他懂得何为无常;弟弟苏辙的陪伴让他懂得何为亲情;朋友章惇的陷害让他懂得何为宽恕;密州的难民让他懂得为民立命的担当;海南的土著让他懂得了传道的使命;黄州的醉汉却让他最终懂得了放弃的意义。
百年光阴,逆旅一生。我们会追逐八千里路云和月,然后懂得月有阴晴圆缺;会追求三十功名尘与土,然后懂得荣辱沉浮不过黄粱一梦。学会放下,方得自在。 作者单位: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