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阳籍吕剧导演——杜民
◎卢成燕
说起吕剧,就必须得提到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是山东吕剧的创始人之一,是吕剧小戏《小姑贤》的总导演,1951年,他率先担任《李二嫂改嫁》执行导演,他风靡于上个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是中国吕剧坛上的一朵奇葩。
2012年10月,因为工作需要,镇上安排我搜集杜民先生的资料,我多方打听,找到垛石桥村卢继才老先生,他很热心,直接帮我联系上了杜民的儿子杜鹏老师。所以,我所知道的关于杜民导演的故事,有一些是根据杜鹏老师口述整理的,一些珍贵图片都是从杜鹏老师家中拍摄的,包括1954年,在上海演出的节目单以及杜民导演的剧本手稿等。杜鹏老师还让我看了她母亲的照片,他的母亲是著名评剧演员,花派传人花淑娟,非常漂亮。父亲同一些外国友人的往来信件,他都珍藏着,一一拿来让我看,我很震惊,也很感动。当时,因为一些别的缘故,我不便久留,交流之后,我根据需要排了几张照片,便与杜鹏老师匆匆别过了。
2013年3月,我调至县志办,参与编修二轮济阳县志。我将杜民导演的材料进行了梳理,向领导推荐其入志。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是我们家乡的骄傲,思前想后,我决定再度深入挖掘,通过查阅一些资料,结合之前掌握的材料,将杜民导演的事迹写好,让更多的后人知道这位戏剧名家。
杜民(1921—1977),济阳区垛石街道垛石桥村人。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天资聪颖。幼年跟随父亲杜光华到泰安、惠民、德州等地区读私塾,11岁考入当时的美式学校齐鲁中学,期间因病休学,后考入济南一所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渤海军区文工团。1946年济南解放后,与刘梅村等被编入山东省地方戏曲研究室,为戏剧组主要成员。
1950年起,山东省文联地方戏曲研究室组织对本省地方戏曲艺术进行了发掘、整理、试验、推广,并以化妆扬琴作为改革的重点,选择《小姑贤》为实验剧目。
为打造山东省地方代表戏,他们一代人以迷戏为基调综合坠琴、洋琴、上妆扬琴等地方小戏,创建了山东现代戏代表剧种——吕剧。1951年,山东省召开第一届全省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省委、省政府要求省戏研室利用戏曲形式,编演一出现代戏,为大会代表们演出。戏研室紧急动员起来,根据王安友著作的小说《李二嫂改嫁》进行改编,经过多次修改,于4月29日,在大会上正式演出。演出获得很大成功,受到省领导和文艺界及广大群众一致好评。当时的演出说明书记载:编剧组有刘梅村、靳惠新、王昭生、张斌、苗晶;导演组有杜民(执行导演)、吕明、靳惠新、王昭生、武韬。
1953年,山东省吕剧团成立后,继续进行剧目的改革创新工作。杜民先后执行导演了《小姑贤》《十五贯》《王定保借当》《拾玉镯》《两垄地》《井台会》等作品。其中,《两垄地》由其自编自导。《王定保借当》作为吕剧代表于1954年11月参加了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李二嫂改嫁》获剧本一等奖。由于乡土气息浓厚,思想内容超前,《李二嫂改嫁》对新婚姻法的发布实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56年春,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国家文化部经过审查确定,山东吕剧团赴朝鲜慰问演出的剧目有《小姑贤》《李二嫂改嫁》《王定保借当》《借年》《喝面叶》。杜民导演同剧组的演员到前线慰问演出,吕剧乡音在朝鲜战场唱响,他们回国后受到周恩来总理亲自接见。1965年,作品《两垄地》由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电影。
杜民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到了痴迷的地步,他与梅兰芳、尚小云等艺术家是好朋友,每次他们来济南演出,杜民必去接待捧场。作为山东吕剧团导演,他能编、能导、能演、能拉、能唱,对舞台、化妆、灯光又能很好地把控,是一位妥妥的全面手。他精通历史,因此特别注重戏剧服装、道具等细节,对演员形神要求尤为严格。
1967年,杜民回原籍垛石桥,卢继才、卢继峰、杜连生、杨克里等村里的文艺队员经常到他家里去请教,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垛石桥一带的吕剧,内容丰富,表演水平较高。1973年,杜民在老家垛石桥自编自导了《喜事新办》,并根据花鼓戏移植改编了《送货路上》(手写剧本尚存)。为让“演员”体会表演艺术,他示范表演了小老鼠偷油的表情和动作,一招一式,形象逼真,赢得群众热烈掌声。当时,垛石桥村的卢桂珍演《红灯记》中的铁梅,仅是甩辫子这一个动作和表情,杜民指导其反复练了两三天才勉强合格。在他的影响下,垛石桥一带的吕剧、迷戏得到了空前发展。
1977年5月19日,杜民在垛石桥村病世,享年56岁,一代吕剧大师陡然陨落,其一生如戏,短暂而又传奇,令人悲叹惋惜!杜民去世的第二天,中央广播电台传来了《两垄地》的唱段,先生已逝,戏情未了……
大幕拉开,大幕落下,恍如昨日,恍如隔世……
作者单位:区委党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