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2 更新时间:2025-03-17

暗夜惊昙

——告诉您一个不一样的大隋王朝

◎杜吉民

火烧文绫


        头一个就是文帝的妹夫相州刺史豆卢通。
        这豆卢通也算是个人物。他是鲜卑贵族出身,本姓慕容,是燕北地王慕容精之后。后归北魏。鲜卑语中“归”音译“豆卢”,于是把豆卢作为姓氏。他们家世代为官,北周时年少的豆卢通就以父亲的功勋,被赐爵临贞县侯,食邑千户。不久,授大将军、仪同三司。大冢宰宇文护看他机灵、宽厚、气宇轩昂,令其督率亲信兵,改封沃野县侯,食邑增加到四千七百户。到了文帝升为丞相时,适逢尉迟迥作乱,豆卢通打败尉迟迥手下乌丸尼,赐物八百段,进位大将军。文帝登基后,对他恩宠倍至,视作知己,进爵南陈郡公,被征入朝,以大将军身份主管皇宫宿卫。不久,年纪轻轻的他就出拜定州刺史。因相州位置重要,文帝就又把他派到相州任刺史。娶文帝妹妹昌乐长公主。
        他对隋文帝的知遇之恩非常感激,临近过年,他弄了不少文绫布贡给文帝。心说:我们是知己亲戚,过年了,怎么也得对大舅哥表示一下,虽说下了禁令,但皇上不打送礼人,何况是大舅哥呢?他没想到却栽了大跟头。
        在大殿中,文帝看了豆卢通送来的礼单,颇为踌躇、犯难。亲人带头违令,百官都在暗地里看结果。如果收下,禁令还算不算数?不收下,就辜负了豆卢通的一片心意。他在殿里来回踱步、思考:如果收下这些文绫布而不加以惩处,百官怎么看?皇帝的权威又在哪里?何以服众?以后会有更多的官员找各种借口搞这一套,谁还把皇帝的禁令当回事呢?他越想越气,他把礼单撕碎,命人把布抬到殿外,浇上油当场烧毁。
        文帝对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厉声道:
        “谁再不遵禁令,犹如此绫。”
        触文帝霉头的不只豆卢通。


大业被打


        临近年关,内侍省通知齐州进贡部分生姜,供宫里过年使用。齐州刺史非常重视,派长史孙大业到生姜产地牟城县精挑细选,把个大饱满、色泽鲜亮、无疤无痕的生姜,装入布袋,亲自护送运往宫里,正巧被文帝看见,文帝看到用布袋装姜,觉得浪费,十分心疼,就狠狠地斥责了孙大业和内侍省的官员,让孙大业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明就里,以为文帝嫌弃用布袋装姜寒酸。等到第二批的时候,直接用毡袋装姜,送到宫里,巧的是又让文帝看到了,惹得文帝勃然大怒,把孙大业和内侍省的内侍常侍抓起来痛打一顿,孙大业他们这才明白,原来皇上是真节约啊,不是嫌上次布袋装姜不够重视,而是嫌浪费啊,自己真是糊涂啊。
        正如文帝所要求的,京城长安过了一个安乐祥和的春节。很多年以来,第一次没在春节期间饿死人。


银钩换铁钩


        春天来了。长安城里的柳树吐出了新芽,远远望去一片嫩黄。渭水哗哗地流淌着,像一位旅人急着奔向春天的远方,饱览春天的美色。春燕也赶来凑热闹,像裁缝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飞,修剪着春色,呢呢喃喃地唤醒沉睡的万物。老人们脱去了厚重的棉衣,在暖和的阳光下舒适地晒着太阳,享受着上天赐予的美好时光;年轻人则忙忙碌碌,做工、春耕,精明些的做着各种生意;孩子们在空地上做着各种游戏,有的放风筝、有的跳方子、抽尜……。长安城像一台配合精妙的机器,按照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运转着。
        万物复苏,人们的精神也为之一振。
        晴朗的天空,和暖的空气也感染着文帝,他显得十分愉快。在中华殿,纳言苏威见文帝高兴,就和文帝聊开了。这苏威是北魏大臣苏绰的儿子,苏绰则是宇文泰的重要谋士和“财政大臣”,颇得宇文泰赏识,死后宇文泰亲自给他扶灵。所以苏威也可以说是家学渊源。他从三皇五帝一直讲到汉魏西晋,讲怎样爱民兴邦、于民生息、实行王道仁政。文帝虽是皇上,但佩服苏威的才学,也愿意听他讲古代圣贤治国安邦的道理。苏威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重点讲了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讲了两个勤俭的故事。
        一个是汉文帝刘恒的故事。他在位二十三年,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并且屡次下令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他自己平时穿戴都是用粗糙的黑丝绸做的衣服,宫内的幔帐坏了就补一补接着用。有一次,汉文帝想修一座露台,工匠核算成本说需要百金,汉文帝一听就说:
        “算了吧,百金是十个富户的资产总和啊,我继承先帝的遗产还总觉愧疚呢,还修什么露台啊,还不如拿这个钱去救济百姓呢,不修了。”
        据说汉文帝的陵墓没有被盗,一方面由于他的德政美名,另一方面就是由于里面没有奇珍异宝。由于汉文帝实行廉政德政,自己勤俭,造就了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开创了一代盛世,成就了后来汉武帝的霸业。
        另一个故事就是商朝、周朝的对比故事。商朝特别是商纣王暴虐成性、荒淫无道、奢侈成瘾,搞酒池肉林,童男童女乱交,大臣稍有不服既受炮烙之刑,最后导致内外交困,周王伐纣,将其灭亡。周文王姬昌则是勤于政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生活勤俭,穿普通人的衣服,亲自参加田间劳动;善施仁政,救苦救难,不搞连坐……
        隋文帝笑着说:
        “苏爱卿,虽在太学听到子监讲过这些,但今天听你讲来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爱卿是要朕效法先王,明辨兴替,修明政治,简明律法,亲民爱民,远离腐败,勤俭办事啊。放心吧,朕会与臣工一道使大隋强大的。”
        苏威跪倒:
        “陛下英明。”
        文帝发现,苏威在和自己说话谈天的时候,特别是说到古代圣君勤俭治国的时候,目光一直瞅着殿内的幔帐上的银钩。几次这样,他明白了:苏威是目有所指啊。几天后,文帝让内侍省把宫内所有幔帐上的银钩都换成了铁钩。苏威看到后禁不住暗暗赞叹。


拒收明珠


        在后宫,皇后独孤家罗正与幽州总管阴寿谈话。
        阴寿出身名门,父亲阴嵩是北周夏州刺史。阴寿北周时也屡立战功,随周武帝平定北齐后,进位开府,得到大量物质奖励。文帝做丞相时被引为掾属,颇得文帝的信任。尉迟迥叛乱时,文帝令他做韦孝宽的监军。当时韦孝宽有疾患在身,不能亲自处理军事事务,只能通过几个侍候他的妇人传达他的命令。对三军的管理,都是由阴寿完成,保证了在特殊情况下军心不乱,军队不散。平定三方叛乱后,阴寿因功进位上柱国,拜幽州总管。当时高宝宁勾结突厥作乱,攻陷城池,杀死开府成道昂,阴寿施反间计,高宝宁败走契丹,被部下所杀,大隋绝一乱源。阴寿是文帝所依之干城和心腹。
        阴寿在春节之际回京城过年,向文帝述职汇报战事情况。阴寿的父亲和皇后的父亲是生死与共的战友,两家是通家之好。阴寿假期期满,要回幽州上任了,前来向独孤皇后陛辞。
        阴寿向独孤皇后讲了前线战事和家庭情况,独孤皇后安抚他,要他保重身体,并告诉他如果家里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找她,阴夫人时间长了可到后宫走动走动,省的在家闷得慌。正唠着,阴寿下令随行侍从提进一口木箧,打开后,满堂溢光,众人无不惊讶,大家走进一看,满箱的明珠,只见个个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圆润无比,有银白的、有紫色的、有青色的,最稀奇的是还有金色的,大的如鸡卵,小的也有鸽子卵大小。阴寿指着木箧说道:
        “皇后陛下,臣知您简朴,不爱虚财,更不爱珍奇古玩。但我还是想把这箱明珠送给您。这是我和突厥人作战时缴获的,价值八百万。我送给您并不是想邀功请赏贿赂您,而是想报答您和圣上对我的厚爱,也以免您赏赐下人时无物可赏,请您收下臣下的这一片心意。”              (待续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