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4 更新时间:2025-04-02

济阳侠义拔贡张葆醇

孙厚德

        张葆醇,清朝顺治年代拔贡,系济阳街道东关居人,曾任东光县知县多年。
        有一年,济阳县城北一带遭遇了非常严重的蝗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为求生计,各个村庄都有人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有些人逃至东光县境内,当时济阳逃至东光县的灾民与当地人时有发生纠纷,闹起官司至县衙公堂。张葆醇知县对老乡遭遇深感同情,断案时总是千方百计巧妙应对,暗中相助济阳的老乡。
        一天,有一济阳灾民因囊中羞涩,两天未能进食。无奈之下,到了一家饭铺,让店主端上两个窝窝头吃下。掌柜的在结账时向他要两个铜钱,这人就说,你给端来的窝窝头都是空空膛,实疙瘩的也没有这么贵,太讹人了。掌柜的一听就上了火,一举将这位济阳灾民送到东光县衙。张知县问明情由后,听出这一灾民是济阳老乡,确有难处,就板起面孔对饭铺的掌柜说:“这事确实你有不对,你给他端窝窝头时应当底朝天,让他一看就知道是空空膛的,你不就惹不出这种麻烦了吗。”掌柜的听后只好认输。从这以后,东光县卖窝窝头的都是底朝天摆着卖。
        有个名叫葛三的,性子急但很聪明,老家是济阳葛店村人。到东光县讨荒已有多日,实在挂念家中的老母亲,欲回家探望但缺路费,他就想了个办法,到山上草丛中捉来了蝈蝈、蟋蟀、蚂蚱,用线拴住腿,到东光县城街头上叫卖。并说:“我这是从昆仑山上贩来的珍稀奇虫,叫山叫驴,能鸣善斗,鸡犬都胜不过它,只卖两吊五一头,快来买吧!”这时,一个士绅模样的人,身后跟了几个家仆走了过来。听到一个外乡人叫卖“山叫驴”,靠前一看,竟是虫虫蛐蛐之物,不由分说就把葛三的一串“山叫驴”给踩死了。葛三见此情形气急难忍,出手一拳将士绅打得鼻青眼肿,口中流血。几个家仆见状一齐扑上来,把葛三捆绑起来,把他带到了东光县大堂。张知县拍案怒喝道:“行凶者姓甚名谁是何方人氏,为啥犯案快快讲来。”葛三早就知道张知县是同乡,在大庭广众之下不好直言是济阳县人。他灵机一动地说:“回禀县大老爷,小人葛三,老家是章丘县河西涯城北葛家店村人。”张知县一听,犯人不只是老乡,还是老街坊。因章丘与济阳以黄河为界,章丘在河东,济阳位于河西。葛家店村在济阳县城北,与东关都是紧靠黄河大堤的村庄,又念其孝母之心,张知县心中有数,指责士绅不该欺负外乡人,人家叫卖“山叫驴”,你不买不要紧,最不该给人家踩死,我也不管它叫“山草驴”还是“山叫驴”,两吊五一头,照价赔偿理所当然。反过头来又对葛三说:“他给你踩死‘山叫驴’应告知本官,你不应该私自行凶打人,这也犯了律条,今发配你到黑风口、月牙桥,无梁大殿服苦役三年,这是罪有应得。”士绅一听这个地方肯定是边远险恶之处,实则是济阳县的曲堤街。葛家店村离曲堤街只有十里之远,这岂不就让葛三既得到钱又回了家,还避免了对老乡的袒护之嫌。葛三心里明白,连连叩头认罪,实则是在向张知县谢恩。
        张葆醇在任东光县知县期间,严格照章办事,全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秩序和谐井然,全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也得罪了一些小人,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他的县印被盗。如果让皇帝知道了,就要受到严厉惩罚,事情非同小可,弄不好就要丢了乌纱帽。张知县仔细地找遍了县衙,没有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这时张知县保持高度镇静,一点声色也不敢露,他坐在书房,认真思索、判断、分析后,心想盗印者应该就在县衙内部。于是张知县就把县衙内部的所有公差、衙役、狱使和捕狱逐个进行分析判定,认为盗印者很有可能就是那个叫刘三的捕狱。因为此人在一个案件中曾经接受过一个犯罪嫌疑人的贿赂,受到了张知县的严厉批评和训斥。不过张知县觉得此事关系重大,没有十足把握和充分的证据是刘三所为,弄不好很有可能狗急跳墙,把县印扔掉,到时候弄得满城风雨,后果不堪设想。张知县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一个妙计。他把自己的一个心腹衙役叫到书房,在书房好好地交待一番。这天夜里,县衙的人都已进入梦乡,唯有县衙公堂的灯亮着。张知县的这位心腹在公堂内收拾东西,不一会儿,县衙的公堂内一股浓烟涌了出来,接着便大火冲天,只听得有人高声喊叫:“公堂失火啦!公堂失火啦!快来救火呀!”县衙里的人们听到呼喊声均跑出来一起扑向县公堂。那个叫刘三的捕狱也来救火,这时,张知县大声吩咐着大家赶快救火,并当着众人的面把县令印盒交给刘三,并告诉刘三:“你保管县印。”刘三接过县令印盒,但见上面加了锁。刘三心想,这是张知县的计策。他本想将县令印盒退还给张知县,可一转身,张知县早不知去向。火很快被扑灭了,刘三抱着空县令印盒只好回到自己住处。他心想,既然张知县不愿意声张此事,又给自己一个台阶,何不将计就计,把县印还给张知县。
        第二天早晨张知县升堂,传令刘三送上县令印盒,并当着众人将县令印盒打开,发现县令印果然在盒里。张知县这时大喜,随即奖励刘三一百两白银,并说:“刘三护印有功,应该给予重用。”通过这件事,刘三非常佩服张知县的智谋和手段。于是,他如实地向张知县承认了自己盗印的犯罪事实,并且愿意戴罪立功。后来,刘三真的变化很大,成了张知县的一名心腹捕狱,帮助张知县破获了许多大案。
                                                       作者系区退休老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