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69 更新时间:2019-11-26

太平盛世话太平

◎周新民

        一、太平镇——红色政权建立的见证
        公元1129年11月20日,即金太宗天会七年十月初七(宋高宗建炎三年),割章丘、临邑二县地置济阳县,县城驻地在原章丘县标杆镇。因县境位于济水之北,故名济阳。时属济南府。
        2018年6月19日,济阳撤县划区,改为济南市济阳区。自建县伊始,至今已有889年的历史。1265年(蒙古至元二年),新市一带村庄计1246户由临邑县划入济阳县,这是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济阳县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辖区变动。除此之外,在这800多年的时间里,县域范围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对济阳县的辖区进行了多次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县辖区境地也多次有所更改。直到1964年因徒骇河河道裁弯取直,与商河交界的辖区又有所调整,此后,便不再有什么变动。
        就太平辖区来看,从建县伊始到1944年,县境西侧基本没什么变更。从1944年以二太平村为中心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始,以太平辖区为中心的县境西侧屡有变动,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所辖之地基本不再变化。与民国及其之前的版图相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历史上一直属齐河、临邑管辖的井家、于家井、冯家井、东梁、潘家、来佛寺、阎桥、前冯、后冯、西梁、西高、殷桥、张宅、鲁家14个村庄归属太平管理。而太平辖区北侧,历史上一直归济阳管理的夏口(现更名临南镇)则划与了临邑县。
        太平街道办在济阳区西境,北靠徒骇河,与临邑县和本区新市镇搭界;西边与齐河县搭界;南边与孙耿街道办搭界;东边与垛石镇和回河镇搭界。街道办政府驻地在二太平村,向南距济南市区约为23公里,向东距济阳城区约为17公里。104国道纵穿南北,济太路横贯东西。
        太平街道办地处平原地带,地势西南略高,东北稍低,东西最大距离16.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7.8公里,版图面积112平方公里。境内地表水属徒骇河系。自西向东有三条人工开挖的较大的排水沟注入徒骇河,依次是六六河、齐济河、牧马河。辖区东侧有一条引黄灌沟即邢家渡引黄干沟纵穿南北。
        根据县志记载,自济阳建县以后一直到清朝中期,现太平辖区内最主要的也基本是唯一的商贸中心是庙郎务镇,即现在的庙廊街。清中叶以后到民国末年,辖区内又逐渐出现了东平镇(今三教堂村)、周姑寺、哈叭沟等几个集市。因此说,从建县伊始至民国末年,太平辖区内的经济、文化中心是庙廊街,也即明清县志中所记载的小郎务镇(后更名为庙廊务镇)。
        当然,我们现在的镇是新中国成立后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的最基层的地方政府,与历史上的“镇”的区别是很大的,我们不能认为明清时期的小郎务镇(庙廊务)就相当于现在的太平镇。
        在北宋之前,镇主要是军事意义上的行政建制。《新唐书·兵志》中称:“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史称藩镇或方镇。我们熟悉的唐时的“藩镇割据”,就是拥有兵权、军事意义上的镇。
        自北宋以后,镇的军事镇守职能开始全面淡化,镇逐渐演变成有定期集市、固定街道和商店的市场所在地,但一直到明清时期,镇也没有法律意义上的行政地位,县仍然是最基层的地方政府。县级以下为了便于统治,则在不同时期设有“里”、“乡”、“约”等不具备法律意义的行政编制。
        清朝末年,作为现代行政学意义上的基层行政建制单元的镇开始形成。1909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以城乡分制为原则,规定府、厅、州、县治所驻地为城,城外的市镇、村庄、屯集,人口满5万者设镇,其余为乡。这使得“镇”第一次成为城镇型建制的地方行政组织。但此时的满清政府已是大厦将倾,所以上述章程并未真正全面实施。
        到了民国时期,直至1939年,国民政府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确定乡、镇同为县以下的基层行政单位。但那个时代的乡、镇同我们现在的乡、镇相比,管辖的地域面积和人口规模有着很大差距。现在的济阳区(县域)内等同于乡镇的基层行政单位共有九个,而民国时期全县共有222个乡,30个镇,后来,又改为64个乡,8个镇。民国时期的“区”则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镇。譬如,现在的太平街道办辖区范围大小大约相当于当时的济阳三区。
        1941年夏,中共冀鲁边区二专区地方委员会(二地委)开辟齐河与济阳两县交界地区的抗日工作,冀鲁边区二军分区部队在以二太平为中心的济阳齐河交界地发展党组织,建立村政权和抗日根据地。从此,二太平村成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济阳西部的红色政权中心。
        1943年1月22日,二地委在二太平村召开扩大会议,决定建立齐济县,但24日发觉日伪军要进行大扫荡,便立即散会准备反扫荡,齐济县未及建立。到7月初,中共齐济县委、县政府正式成立,仍以二太平村为中心。
        1944年1月,撤销齐济县,设置齐临县。1945年4月,齐临县设置二太平区,后齐临县撤销,改属齐河县。就是从共产党开辟济阳西部红色政权开始,二太平村及其周边村庄才逐步演变成该地区的政治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二太平区由齐河县划归济阳县,原属齐河县的前文所述14个村庄则一并划入济阳县二太平区。1956年改称二太平乡,1958年为二太平公社,1984年改称二太平乡。2001年3月合并庙廊乡,称太平乡,5月成立太平镇。
        自金朝置县以来,庙廊务作为济阳西境(现太平辖区内)地方政治、经济中心的地位彻底开始改变。但由于庙廊街及其周围村庄稠密,人口众多,其经济地位与思想优势在周边地区仍不可忽视。
        2017年5月9日,太平镇改称太平街道办事处,辖91个行政村,83个自然村,总人口5.82万人。(待 续)作者单位: 太平街道庙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