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黄河抗洪的故事
◎刘金亮
济阳人民在历次防洪抢险中,不屈不挠,吃苦耐劳,无私无畏,勇往直前。
1958年特大洪水来临,在紧张的抗洪抢险过程中,展现了一幅群英谱。当我读到县第一中学王庆高老师,与毕集的民工共同抬土、筑堤,肩膀磨肿了不吱声,写下决心书表示不完成任务不回家时,我突然想起,特大洪水来临之时,正是暑假期间,我是县第二中学二年级的学生。我大队支书王风岐交给我个任务,在大队办公室——刘金楷西屋接听公社党委来电。
一天,支书让我与大个子木子刘金楷,人称大懒汉,俺俩一辆车,把满满地一车柳枝送到黄河崖。说他大懒汉,人高(一米八多)马大(体重二百多斤)五十岁刚过,一点活也不干。夏天,哪里凉快哪里去。只有秋天玉米棒鼓粒了,才派得动他到地头看庄稼。地头有道,道旁有树照样乘凉。村民从来不叫他大名刘金楷,统称大个子木子(小名)。在这黄河发大水、抗洪抢险时,全大队男女劳力都上河了。再也找不出会赶车的人来了,这才想起大懒汉刘金楷。出不了多大力,摇摇鞭子赶赶车,还是满行的。在家支书领着老年妇女装好车,把车赶到地道(目的地)卸卸车也累不着,支书和他一讲,也就同意了。俺俩套上牛上路了,高大的木哥在前边赶着车,矮小的我(至今一米五六)在后边紧跟着。车不住地哐噔!哐噔地响着,柳枝在车上有节奏地左右摇摆,有时也发出吱呀吱呀的响声。过了三教村向南,我就不识路途,不知村名了。至今我想着,途中,刘金楷对我说:“兄弟!这来到五大来家了,快到了。”我高兴地忙跑到车右侧大声喊着,“哒!”紧赶着牛欢快地往前走,再跑到车后边助一把力,使劲地推着。真的,不多时过了一条东西路(曲堤至王圈),又走了不远,越过毕集,来到了黄河大堤,交下了抢险物资——一车柳枝。这就是十九岁的我为黄河抗洪抢险出了点微薄之力,但我感到无尚的光荣。
尊敬的王庆高老师(后来调任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借星期天轮流辅导各公社教师,给我们上语文课,课堂上,王老师认真教学,学员们聚精会神地听,课间我们都亲切地交流。后来他的儿子调到我们公社任教,我们也成了同行,这样一来二往,接触的机会更多了。自然探讨教育教学问题,聆听老师的教诲更多一些,让我受益匪浅。
巧的是没想到在2023年2月10日《新济阳》报第4版《黄河抗洪抢险群英谱》一文中再次读到了王庆高老师,感触颇多,老师的音容笑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不断前进,积极工作,我曾被评为德州地区(济阳未划规济南)优秀教师。 作者系曲堤退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