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57 更新时间:2023-12-27

济阳黄河历史河患

        黄河水患,历代皆然。据历史记载:黄河有史以来决口一千五百多次。据旧县志记载,“水患为吾济民生最大障碍。”“自咸丰五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以来二十多年中,尚无大害,但由于河底逐年淤垫,日积月高,岁有决口。光绪八年,齐河桃园决口以后,下游遂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虽经历年加修两岸堤堰,仍难以抵御之……”
        一年四季中,黄河水患分为桃汛、伏汛、秋汛、凌汛,四个汛期各有成因,皆能为害。“桃汛”,是上游冰雪融化造成,发生在三、四月间,正是桃花盛开的时节,故名“桃花汛”。伏汛和秋汛,发生在每年七、八、九、十月 4 个月份,因黄河中下游流域经常处在南北大气团的冷暖锋控制下,加之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台风影响,降雨频繁,经常出现大洪水或特大洪峰,对下游堤防威胁很大。因伏秋相连,习称伏秋大汛。凌汛,则发生在每年的立春之后,上暖下寒所致。中上游河段回暖早,河中冻结的冰凌融化下泄,而下游河段仍在封冻中,下泄的冰凌被堵塞、卡冰、抬高形成冰坝,水位上涨。
        无论水汛、凌汛,一经爆发,都会给沿岸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尤其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防御能力很差的年代。自 1855 年黄河入侵济水进入济阳河段,仅 13 年的时间,河底就被黄沙层层淤积,溶水受阻,1868 年开始决口漫溢。特别是自 1882 年上界齐河县桃园堤段决口以后,下游几乎年年都有决口,“无岁不决,无岁不数决”,决口的地方还被称作龙门口。1868— 1899 年,济阳境内河段决口和堤防出漏达 30 多处次。史料记载如下:
        清同治七年(1868)6 月 24 日大汛,东张辛龙门口决口。
        清光绪八年(1882)桃汛期,史家坞村北河段决口。
        光绪十一年(1885)3 月 16 日桃汛,后王圈龙门口处决口 450 米。
        光绪十二年(1886)正月 26 日凌汛,葛家店龙门口处决口,郭家纸坊龙门口处决口110 米,韩家寺龙门口处也决口 200 米。
        光绪十五年(1889)秋汛期,韩家寺龙门口处再次决口 100 米。
        光绪十八年(1892)伏汛期,县城西南关河段龙门口处,因灰墙和土堤接合部蛰裂,决口长达 500 米。同时,老桑家渡龙门口处决口。
        光绪二十二年(1896)正月23日凌汛,高家纸坊龙门口决口。
        光绪二十三年(1897)6月24 日、7 月3日,老桑家渡龙门口处两次决口。
        光绪二十五年(1899)正月12 日凌汛,老桑家渡龙门口处第三次决口。三次决口共达 1200 米。
                       (来源:《黄河文史》《济水之阳·黄河故事》)